> 文章列表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解释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解释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解释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闻之。一个闻字,就知道夫子不是直接评价季文子,而是听见有人,最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弟子,拿季文子为例,强调所谓的“三思而后行”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回答。

该不知名弟子应该是强调要多思,并拿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举例了。称季文子,当然为了这个文字,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就好像孔文子,子贡就曾经问夫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提出季文子,是为了由此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你看连被称为文的季文子都说了,那么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

所以这句话的场景很清晰,夫子的某个弟子,想要强调多思很重要,并举了季文子为例,说三思而后行。所谓三,不是三次,是多思的意思,是多方位的考虑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个人群等等。季文子本人就是个多思多虑,操心任事的人,曾出使晋国,听闻晋襄公身体不好,居然备齐了丧葬用品带着一起去,以防襄公在他出使期间去世,自己准备不周。

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季文子的为人了,从好处说是多思周全,从坏处说是容易想多了。

思这个字的原本意思,就是心底的情志反应在思维之中。也就是说心里的忧患、恐惧、好乐、忿懥等种种情感情绪,都会促使人不断地去思考一些事。到后来,就专指人的思维之中,回想的、考虑的、权衡的、疑惑的内容,称为思了。

多思的好处是避免疏漏、缺失,不周全,帮助人把事情做得更好。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教育人要多思,比如说,\"你怎么不长脑子\"、\"这件事你怎么不过脑\"、“你怎么不多考虑一些”、“这些该想到的事你想不到么”。

大概也是基于此,自己平时总有疏漏、缺失,想不周全的地方,于是这位弟子就在夫子面前提出了这个事,应该如季文子一样,三思而后行,多想想,然后才能少犯错。

我们似乎总会有这样的问题,想不周全。但说实话,想不周全的人总会面临这样的尴尬,怎么才能想的周全一点呢?似乎总会缺少一点,永远想不周全。看着那些平时很精细的人,似乎不怎么费力就想的很周全了,为什么自己很努力,甚至用笔记和列表记录罗列了,还是会欠缺考虑的要素,总会出现问题呢?

大众的习惯思维是,缺啥补啥,发现自己存在想不周全的问题,会立即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是,多想想啊!

这简直了,就好像是太瘦了,就要多吃点;学习不好,一定是不用心,所以要用点心一样的直接,世上的事就那么简单吗?如果我真的能多想想,那么我是不是早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我想不周全,真的是因为我自己当时想的不够多吗?分明我已经很努力去想了啊!有的人,真的是因为多想,所以才那么周全吗?叫我用心没错,关键是能告诉我怎么才是用心,该怎么用心,可以吗?

这个洞见,才是理解夫子为什么有后面这样的回答的基础!

多想想,有错吗?之前没考虑到,想一想,考虑到了,完全没毛病啊!夫子也完全没有否认这一点,所以才说了一个字——

再!

什么叫做再,就是重复。一件事情,多想想,反复想一下,夫子是赞同的。也就是说,一件事多想想,可以考虑的更为周全一点,夫子完全是觉得没毛病的,而且做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那么问题就来了,夫子说的这个

“再”

,和前面提及的

“三思”,

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只是多想想这个层面,两者是没区别的。但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夫子的“再”,其实就是只有针对这件事多想想,以求全面而不疏漏、缺失这个最基本的意思。但是“三思”就不同了,三不只是可以解释为重复、多次的意思,甚至更应该解释为多角度、多人群、多维度,也就是说三思的意思,是会离开事情本身而去思考问题。比如季文子出使就出使,居然会考虑到晋襄公是不是会去世这个事,看起来是考虑周全,其实就是想多了。想要把控未来,把控变数,把控一切,其实不过是想多了!

人事之中往往有那么一种人,你跟他谈事,他却离开这件事跟你谈对方的心思。比如你在谈一件事是否可行,对方却在忧虑领导的喜好。什么叫三思,这就叫三思。

三思,真的就是想多了!多的意思,就是离开了原来的事。看起来是聪明无比,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想到太多不着调的事情,耽误了现在的事。

夫子后面补充了一句,说:

“斯可矣”

意思是,这就够了!

也就是说,到此为止了!把事情本身想清楚,就可以了!这是夫子教育弟子了!

人的多想是毫无尽头的,想到什么程度才是周全呢?完全按照这个思路去,那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可能:

所有的不好的结果,都有可能被冠以之前没多想所导致这样的原因。即便是完全不是你的责任

。比如是领导突然的意图改变,你也会被指责,你为什么不提前想到对方是领导?领导就是有可能出现变数呢?

世上权力之滥用,首先就是无理指责之发生、无限指责之存在,作为其背后之恶心逻辑。权力之为恶的认知基础,都是在此!

每个人的权责都是有限的,让一个人在有限的权责之内承担无限可能发生之责任,是文化的失守。让一个人把事情思考清楚、思考周全,是可以的;但让一个人把事情思考到事情之外,那就是人道陷落的开始了!

再,是不离于事;三思,则不知所云了。

夫子一个“再”,意思是重复,表达的恰恰是“不离”,重复的意思,就是不离开。再,就是还在此事情本身之内,没有超出范围去思考。夫子说的再,不是第二次,也不是针对说想几次才是好的问题。所谓的再,意思就是对弟子说,

遇见事,别想多了有的没的,好好把事情想清楚、周全了,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所以季文子之三思而行,问题在离开了事,想多了不必想的;夫子之再,恰恰是让思回归了事情本身,不必周延至于无限。

最后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一章,夫子是在谈如何思考吗?

不是的,这一章是在谈知,真正的知,是收敛于事的,是不离本位的;离本位之知,看起来是聪明,其实恰恰是无知。

易经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