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北京现存最早的戏园

北京现存最早的戏园

北京现存最早的戏园

前门,既是老北京内城正门:正阳门的俗称,也是北京著名商圈的代名词。前门大栅栏地区的真正的繁荣始于清初,由于清廷颁布内城“禁娱令”,原本位于棋盘街的商业中心也被迫南迁。其实所谓的南迁,只不过是隔了一座正阳门而已。大栅栏儿早在元代已有,只是那会儿不叫这个名字;明代时,此地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四条。“廊房”指的是临街的做买卖用的门脸儿房,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明代这里就已是商业区,廊房四条即今大栅栏的位置。

随着清初商业中心的南迁,廊坊地区的商业才逐渐进入繁荣期。前门大街两侧有东西荷包巷,西侧有粮食店、煤市街,东侧有鲜鱼口儿、肉市街,光看这些地名就知道,全是做买卖的商业街,而且是百货俱全、应有尽有。吃的喝的、穿的戴的、使的用的、铺的盖的全齐了,怎么能没有玩儿的乐的?因此前门外还是一个娱乐中心,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楼、同乐园,北京历史上的著名的五大戏楼全都云集于此;北京最早的一座电影院:大观楼也坐落在大栅栏。

其中位于肉市街36号的广和楼、即广和剧场,是北京开办最早的剧场。前些日子咱们说过三庆园,其中提到三庆园是京城开办最早的、且居首位的戏园。但那是针对徽班进京后演出“京戏”而言,单论历史,广和楼比三庆园还要早。因为三庆园的前身是乾隆年间的宴乐居,而广和楼在明朝就有了。不过那时属于私产,为京城富户查(zha)氏所建。

查氏分为南查和北查,南查主要指浙江海宁查氏,文人辈出,以清初为例,文学家查慎行、查嗣庭兄弟等为代表的查家就号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曾为查氏宗祠亲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我们熟悉的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原名查良镛,便是出自南查,查嗣庭便是金庸先祖查昇的堂兄。北查则指分居于京津两地的查氏,多以盐商而成为巨富。明末、查氏(具体人物不详)于正阳门外兴建花园,此楼是为自家人在花园中看戏而建,人称查家楼或查楼。

到了清康熙年间,此地已不再是私家园林,戏楼改成了对外营业的茶园,但仍称查家楼或查家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据说康熙还曾到此看戏,并赐台联:“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风头一时无两。后来戏楼遭遇火灾,被焚烧一空,乾隆45年(1780年)重建。清代的《宸垣识略》就说:“查楼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入口有小木坊,旧书‘查楼’二字。乾隆庚子毁于火,今重建书‘广和查楼’。”

清末光绪年间,广和查楼又遭遇了两次大火,损失惨重。后被有\"京城白薯王\"之称的王杰 (字静斋)购买、并出资重建,而后改名为广和楼戏园。戏台柱子上有一副红底黑漆的对联,上联写\"学君巨,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结义,重重演来,漫道逢场作戏”,下联配:“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据传,这副台联出自清末大书法家陆润庠之手。舞台中间还悬挂着一块横匾,四个大字为\"盛世元音\"。

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广和楼的黄金时代,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富连成原名喜连成,这个科班简直太著名了,对于京剧艺术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原本打算开十科:喜连富盛世、元韵庆生平。只可惜韵字科以后便没办下去,但这七科中,您随便挑一个字,都有响当当的名角儿,比如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等,太多了。富连成也被公认为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大师梅兰芳、麒麟童也与富连成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马连良、潭富英、雷喜福,包括梅兰芳与周信芳等名角都曾在广和楼登台献艺。

王静斋死后,广和楼由其长子王善堂经营,日本占领北平时期,生意萧条、难以维持,王善堂便以900000余元伪币卖给了日本翻译李文轩。李文轩想将广和楼拆毁重建,但还来得及重建日本就投降了。40年代,广和楼几经拍卖都未成功,沦落成堆楼。因此在解放前后(时称广和戏院),呈现的是衰败不堪的景象。解放后归为国家所有,经过一番修整后改为礼堂,并命名为广和剧场。

“文革”时,曾改名为“工农兵影剧院”,后恢复广和剧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老戏园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化为灰烬,广和楼有幸得免。为了维持生计,广和剧场放过电影、播过录像,当过舞厅、办过交谊舞比赛,还开过游戏厅、台球厅,甚至作为旅馆。尽管最近几年经过修建后呈现新面貌、也恢复了广和楼的称呼,也会有戏曲、曲艺、音乐等演出。

但这个超过三百年历史的老戏楼,难以重现昔日之辉煌,戏曲之声少之又少,更难言火爆二字。这恐怕不止是广和楼的没落,也是我国戏曲艺术的没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