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的渔翁原文
——臧克家
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在这大浪之中,一位嶙峋的佝偻的身影若隐若现,使着全身的力气将渔网抛出又来收回,在一次次的潮起潮涌中期望又失望,失望又期望。傍晚几只零落的海鸥归巢,渔翁摆着船桨,船桨划开水纹,水纹涌去远方。
渔翁的日复一日,可能是众多劳动人民的一生,一生辛劳,无缘无悔,尽管终生如浮萍一般,漂泊无依,却仍能在“死沉沉的海上看见一点火”,这点火,或是神秘,或是凄凉。与浪赤身肉搏,运尽气力苦斗,这是一种个人的“坚忍主义”,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的去迎接磨难。
臧克家在那个年代,他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他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都息息相通,臧克家寥寥笔墨,现实主义的笔法,勾勒的可是那段岁月里最不可或缺的身影。他认真且执着,感情饱满且极具共鸣力。臧克家说:“纵不能有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当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是愧煞是一个诗人了。”他为他们苦吟着!呐喊着!奔走着!他与他们已然融为一体,一起背负着超重荷的生活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