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为什么秦王嬴稷能打六国

为什么秦王嬴稷能打六国

为什么秦王嬴稷能打六国

其一,易守难攻的地形

在春秋战国列雄中,秦朝长期处于中原地区之西,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因此长期被忽视,被中原诸侯国视为一个野蛮落后的地方。但也正是如此,秦朝避免了在整个春秋时期以及战国初期,陷入争斗,消耗国力。而秦国居关中,东面的黄河大弯道为其提供了天然战略屏障,境内的崤山、中条山和秦岭等山脉扼守住中原进入秦的几条必经之路,函谷关等几个主要的关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效的保护了秦国可以增加人口数量,发展生产力,避免外敌入侵,以图养精蓄锐,蓄势待发。

其二,刚健彪悍的民风

秦国地处西戎,作为一个经常与“夷狄”发生冲突的边陲国家,秦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它指挥其军队与其他国家交战时,这种经验无疑大有帮助。同时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它的人民以在战争中残酷无情而闻名。同时贵族势力相对较弱、国家形式简单权力集中。因此秦相对容易摆脱文化传统的束缚,这使它更容易制定激进的革新措施。

其三,广纳天下的人才

春秋时期,秦穆公就凭借百里奚、孟明视、由余等来自异国的人才实现了秦国的首次辉煌。到了战国,东方六国更是有才能的人也纷纷来到秦国,如卫国人商鞅、吕不韦;魏国人张仪、范雎、尉缭;楚国人甘茂、魏冉、李斯等能人,这些人与秦国非亲非故,却甘愿为秦所用,原因就在于唯有在秦国,他们才有机会一展才能并出人头地。

其四,卓有成效的变法

秦国能灭六国最更重要的因素是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从根本上重塑了秦国,使其由一个封建时代的普通诸侯国蜕变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军国主义国家。

其五,雄心壮志的君王

从秦孝公到秦王政即位以前,秦国共有六位秦王,这六代君王尽管在能力和功绩上颇有参差,但政策始终得以延续。其中秦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无疑是比较重要的,这三位国君的统治时间相加超过了一百年,也就是说几乎占据了两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的一半。这三位国君都对秦国的强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而另外三位国君,加在一起的统治时间不到十年,秦武王在位时间虽不长,却攻下军事重镇宜阳,洞开了韩国的西大门,并到洛阳显示秦国之威,据说他就是在那里举鼎受伤而死的。考虑到鼎的象征意义,武王举鼎似乎不是一个年轻人的孟浪之举,而更像一个取代周朝的隐喻,他气力不足不成而死,则象征着秦国此时还并不具备代周的绝对实力。但即便如此,他毕竟将这种雄心表露了出来。

其六,战无不胜的秦军

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统一后秦朝的军队。秦军是当时强大的铁军,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军将士有功既赏爵位,又益田宅、除庶子,可以成为军功地主,如果不断立功,还可不断受赏,乃至于获得高官厚禄,如此不但使军人的收益与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挂钩,更重要的是把国家和百姓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也正是因此,秦国的强盛才可以长期维持,疆域才不断扩大。四代秦王发动的历次战争都胜多败少,不是出于侥幸,而是理所当然。

其七,赏罚分明的法度

在强大军队身后是有一套严密的有效的组织体系,更有严厉的法令确保每一条指令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能够迅速高效地动员国家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军事实力。

商鞅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了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宗室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凭血缘关系,即依靠“属籍”就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不论人们的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只要立有军功,就可享受爵禄。秦军士兵每得到敌方甲士首级一颗,即赏爵一级,田一顷(100亩),宅九亩,同时可以要求收养一个“庶子”(近于仆人),只有获得过首级的人,才可以提拔为军官或衙门中的官吏。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也就是说,一个士兵如果在战场上取得敌人的首级,获得的利益是多方面的:既意味着田宅等实体财富的增加,也意味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有爵位的人,死后可以在坟上种树,爵位每高一级可以多种一棵。当爵位达到了“五大夫”,就可以获得三百家到六百家的租税;而“大庶长”以上的高爵,不但可以得到三百家的租税作为收入,同时还可以获得三百家的采邑。获得“税邑六百家”以上的高级爵位者,才可以招募门客——即私人僚属。

有奖就有罚。每个秦军士兵出外作战前,他的父亲、兄弟和妻子都会告诉他:如果得不到功勋,就不要回来。还会警告他:如果违背法令,不但本人会死,家人也会被牵连,因为秦国基层的编户制度与军法无异。一个逃兵将不可能被社会接纳,他的家庭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