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儒家学派大成者

儒家学派大成者

儒家学派大成者

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孟子》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但是把儒学继续发扬光大,传承济世,并且集大成者却是孟子。他因此也被尊称为“亚圣”。孟子的核心思想都有哪些呢?他是如何把儒学传承发扬的呢?一起来详细了解。

孟子

(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青少年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国力也开始强盛。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提倡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可想而知受到的大都是冷遇和不理解。

政治上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孟子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释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核心思想

人性善论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方面

主张仁政、王道。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个人价值观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和义,“万物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物于我何加焉!”

如何理解孟子的“仁”?

据孟子讲,仁就是“人心”。

第一、亲民。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在当时那个人人都主张武力杀伐的时代,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把人的权利和地位放到了首位。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害人民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通过这些把现实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正确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