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名将排名
1、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人。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累迁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罢职赋闲。宝应元年初年,河东兵变后,封为汾阳王,起兵平定叛乱,事后解除兵权。广德元年冬天,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引领吐蕃和回纥入侵时,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营州柳城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上元二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终于广德二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今已佚。《全唐文》录有其文。
3、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铁勒仆固部人,唐朝中期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跟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封为丰国公。交好回纥部落,出使回纥借兵,出嫁二女和亲回纥。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兵马驻守汾州,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永泰元年,遭到宦官骆奉先等人陷害,举兵叛唐,不久病死。唐代宗甚为惋惜。
4、张巡
张巡(708年-757年),蒲州河东人。唐朝中期名臣。唐玄宗开元末年,张巡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雍丘,抵抗叛军。至德二载,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馀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唐宣宗大中二年,张巡绘像凌烟阁。至清代时,得以从祀历代帝王庙。
5、李嗣业
李嗣业(?-759年),京兆高陵人,唐朝名将。初任昭武校尉,后历任中郎将、右金吾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北庭行军兵马使、卫尉卿、怀州刺史、北庭行营节度使等,封虢国公。李嗣业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用陌刀,每逢出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故敌军称其是“神通大将”。天宝六年,随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天宝十年,再随高仙芝讨平石国、突骑施,击败吐蕃军队。安史之乱时,李嗣业奉命征讨叛军,唐军靠李嗣业的突出表现击败叛军,李嗣业跟随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跟随郭子仪收复洛阳,与张镐等收复河南、河东两道郡县。乾元二年,李嗣业与郭子仪等围攻相州时,身中流箭负伤。李嗣业伤势快好时,突然听见发令钟鼓声,知道是在与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过多而死。死后唐朝赐谥号忠勇,追封武威郡王。
6、封常清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人,唐唐朝名将。自幼家中清贫但受祖父影响喜爱读书。曾两次入朝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宝六年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天宝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都护,第二年,封常清率军攻破大勃律国。天宝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安史之乱时,受边令诚的诬告,被唐玄宗因出师不利被处斩。
7、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时,高仙芝以副统帅之职出征讨叛逆,前线失利,退守潼关,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