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此诗题为《登高》,诗句一定扣题。
杜甫时在蜀地,多为常绿乔木,即便在秋日也不会有大规模落叶的情景。此时,他在逐步登高上行,而秋日里低垂的枝条和摇落的树叶,迎面纷纷而来,有向下之意。
诗中言落木而不言落叶,就是要怕读者误以为只是说掉落的树叶,其实还包括低垂的枝条。
特别是“萧萧”二字,是指萧条稀疏、凄清冷落的样子,显然用以形容树木枝条更为恰当。
现在让我们纵览全诗,领略其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通篇词句都与登高的见闻感受有关。
秋日天高风劲,猿声是哀婉悲泣之音;清澈之渚(渡口),白色之沙地,盘旋之飞鸟,应是诗人泊舟之处,也是登山的起点。随着拾级而上,见低垂的落木纷纷迎面而来,登至山顶亭台后见到了滚滚长江奔涌到眼前。天高云淡秋意悲凉,慨叹自己离乡万里多年为客,老病之身于此异乡独自登临远眺。年岁渐老故国难回,登上亭台本应开怀畅饮,但是于身体于心境都无饮酒之兴致。
此时的伤感有多重,一是年华老去,如步入人生的秋日;二是多年客居他乡,思乡心切,似已预感到归家无望。其三,甚至是在隐隐叹息,曾经辉煌无限气象万千的唐室江山,已然有了步入秋景的一丝凄凉。其四则更为升华,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总是春去秋来,循环往复,荣枯变化,无不如此。
登高,是重阳节的特定习俗,因古人认为秋气渐升,故在九月九,九九极阳之日上高处,插茉萸饮菊花酒,九九归一,所以此日又有归乡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含义。说到这里,朋友们一定想到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没错,这两首诗可以对照阅读,更有助今人理解诗中隐含之意。其实,唐诗中有大量叙写九月九日重阳日登高的诗句,此日登高赋诗乃文人惯例,承上启下,绵延历代。
杜甫诗的“独登台”“停酒杯”与王维诗有异曲同工之趣,都表达了独居他乡归而不得之情。唯杜诗还多有一层迟暮伤老之意。
落木,即暗喻此身如枝条低垂之树,似即将摇落叶子之木,悲伤而无可改变。“木”,即指此老病身也,换为叶则意不佳。
滚滚长江,则是喻那无尽的时间长河永不停息,相比之下,个人的生老病死是多么卑微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