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古文表达
《新岁展庆帖》写于公元1081年的大年初二,苏轼买下黄州城东的荒地,也要新建住所——雪堂,便想邀请友人来访。信中说: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大致翻译一下:我的老朋友李公择(黄庭坚他舅)要来黄州,老陈啊到时候你也要一起过来叙叙。我另一老朋友吴复古先生给我寄来的扶劣膏,送些给你啦!还有啊,听说你有副建州茶臼,我想借来,让本地工匠仿造一下。不过仿造到底不如真的好,有空还是要去建州弄一副来才好。
听出意思了没?什么送扶劣膏,什么让本地工匠仿造一下,什么有空自己去建州买一副,都是虚的,只有借你的茶臼才是这封信的真实目的。苏轼爱茶,懂茶,也喜欢研究茶具,他在陈季常那里见过一副木制茶臼,从此念念不忘,终于决定询问这事。
好你个老苏,你这信的意思难道我还看不出来吗?陈季常是豪气之士,当然不会小气,不过苏轼写的信札也是稀世珍宝,就凭你的字,借了。此件信札,苏轼通篇笔力雄健,骨劲肉丰,而又率意而成,挥洒自如,甚至连漏字也信手加添,不怕露拙,洒脱至极。
苏轼《潇湘竹石图》
苏轼还有位亦师亦友的表亲文同(与可)。文同善于画墨竹,他常年在竹林里观察竹子四季变化,对竹子烂熟于心,画竹子不打草稿,时人称他“胸有成竹”。苏轼画竹就是跟这位表亲学的。
苏轼给文同写过一份尺牍《与文与可》:
近屡于相识处见与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说《字说》润笔,只到处作记作赞,备员火下,亦合剩得几纸。专令此人去请,幸毋久秘。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
翻译一下:先不说我给你写《字说》这事吧。就说我到处给你作记写赞,任你驱使,任劳任怨,你怎么也得给我几张吧。我现在就派人去你家拿,你最好不要拖延太久。不然,我就到处乱画,然后题上字,就说是你画的。或者拿着你以前的约定去告状,索赔二百五十匹绢。呵呵。
文同 《墨竹图轴》
大概是苏轼在其他朋友那看到文同的墨竹,就在信中闹起委屈,耍起无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恩威并施,理直气壮。一句呵呵,不接受反驳。这堪称跟别人借东西的最高境界了。在这封信里,我们看到一个率真可爱的苏轼。
文同曾赠给过苏轼一幅《赏雪谷偃竹图》。文同去世之后,苏轼“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