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自羲农至黄帝全文

自羲农至黄帝全文

自羲农至黄帝全文

《自羲农至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经典,全文如下:

自羲农以来,迄今大医已萌隆盛矣。然吾尝观夫医者之言,其大指陈言病形,其小指陈言药石。按病形,百病之所生,皆生于寒热饮食居处劳逸。至于药石,所以治病,或已愈,或未愈,或愈而复发。故夫知治之,不可不慎也。

昔者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岐伯以黄帝之聪明,欲以其问之,然后其言可听也。于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则髓满而气虚,力难支而视衰矣。

是故五运行于天,则万物生于地。泄泻之害,多生于风;寒温之患,多生于时;喜怒之变,多生于志;劳逸之咎,多生于事;饮食之妨,多生于口。夫五者,犹五指也,各有所主,不可偏废。是故寒温病发,必先受风;风先得于皮毛,内则传于经络,传深则伤脏腑,逆则为寒热,顺则为痹疼。顺之者,必以汗出之;逆之者,必以药尽之。是故寒热之病,必先在表里,纵横逆从之理,必要明白,无难矣。

夫病似乎游水,惟善治者能游而不溺。是故上古圣人非有巨力、高智、巨富之谓也,惟善抚心,明谙故事者耳。故治病之道,必先博览群书,考订治要,去伪取真,参类推本,详解寒温,布列虚实,审察病机,明辨病源。去泻邪人,疏通经络;去湿热人,清其五脏;去虚实人,调其阴阳;去病门人,穷其底数。是故圣人之治病也,必察其所始,详其所终,善别其情状,求其所由,明其所从,审其所成。欲治其病,必求其所以然。是故明医先治未病,治已病者亦在其次,故曰:未病先防,祸患不生。

然而未病之病,是为隐微,未形之形,是为微妙。故曰:微妙之难治于微妙之前,至于明证之始自然已济,故曰:明则不犯,微则已成。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善治者,治未病者也;不善治者,治已病者也。

故曰:上医闻道,不以物论物,以病论病也。故曰:上医闻道,不以病施药,以人施药也。故曰:上医闻道,赢而不亏,出而不入。故曰:上医闻道,常在辞宗,见微知著,故曰:至人之治病也,藏于阴,出于阳,以平为期。其于有病而未病,未病而已病者,去之而不伤人之本也。

故曰:上医闻道,以阴阳为纲,以虚实为绳,以寒温为度,以经络为目,以形神为耳目,以五脏六腑为弦,以脉为法度。是故春夏则怀阳,秋冬则怀阴。四时之气,各不相干,而藏于经络。是故春夏则谨防其外,秋冬则谨防其内。四时之气,各有攸关,而藏于五脏。是故春则宜抚肝,夏则宜养心,长夏则宜养脾,秋则宜收肺,冬则宜藏肾。五脏之气,各有所主,而藏于脏之充实。是故肝之所生,为筋;心之所生,为血;脾之所生,为肉;肺之所生,为皮毛;肾之所生,为骨发。五脏所藏不足,则气不满也,而病乃生。五脏所藏有余,则腠理开也,病亦乃生。

是故夫医明治未病者,先防其本,而已病者治其病。是故曰:未病先防,祸患不生。治病之道,百病之所始生也。是故圣人有病必自鉴;圣人无病,必自诫。无病之病,无病而言,无病而用药,此之谓也。

黄帝曰:善。将治之以经,何如?岐伯曰:经多则失其实,经少则浅其要。愚者不察其情状,而强以为治;愚者治病,为其容易,不知病之所由然也。是故夫治病者,随病而变,状之而应,执经而素,故能圣其道。是以至人之治病也,为其病者之情,不为其经。圣人之治病也,先明其情,次立其经,故曰:治病之道,无虚设于经。

夫经者,言行之方,治之质也。故曰:行质相参,言行相表,故曰:经之为言也,道甚而止。言之为经也,治本而止。治病之道,达者因势而立方,圣人因病而制方,故曰:追本溯源,考其所由,以致其病。是故圣人治病,本于疏远,因于近处。疏者,远之也;近者,在身之有病也。是故圣人之治病也,深审病之所由然,以为先后,故曰:后知先愈,后愈者胜于先愈者。

是故圣人之治病也,明于治未病,而不善治已病;善治已病者,治其病,而不治其本。是故曰:善抚心者,治未病;不善抚心者,治已病。治病之道,本于治未病,最于治已病。是故曰:微妙之难言,故言之微妙也。

故曰:上医闻道,利而不害,是之谓也;能下针而不伤,是之谓也;所起病而能除之,是之谓也。是故圣人之治病也,察其犯,以补其毛,故曰:治病之道,不求于针石,而应于四时,故曰:圣人之治病也,不求于药,而应于饮食。故曰:上医闻道,以饮食为先,以药物为辅。

是故夫医者,明于五音,审于五味,以饮食为先,以药物为辅,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故曰:上医闻道,有怵于药,有怵于音,有怵于味,有怵于饮食。怵于药者,不能治其病;怵于音者,不能御其志;怵于味者,不能调其味;怵于饮食者,不能治其病之本也。是故夫医者之治未病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此所谓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君臣相应,内外相贯,而身体自如也。夫以善之者治之,则不病矣。夫以其所不知者治之,则病之必至矣。是故夫医者,知之者通于道,不知之者穴于俗;知道者,仁而察,不知道者,不仁而矫。是故夫医者之治病也,察其情状以求得之,不失人情,是谓得道。得道者,不失人情也,而能得物之真矣。得物之真者,无不养也。无不养者,身之彻也。

此所谓治未病也,治已病也。若其治已病也,有病必已,所失者不食之道也。是故夫医者,能求已病之本,以为未病之端,而察其所之,故曰:得道者,人情不失,而能得物之真。

故曰:上医闻道,不以物论物,以病论病,以人论人,以天地日月论之也。是故曰:上医闻道,不以己病言病,以所不知言病,是之谓也。是故夫医者之治病也,以病为本,以病为纲,以病为桥梁,以病为渐进,以病为水火,以病为毁誉。是故夫医者之治病也,先治其情,次治其病。

是故圣人之治病也,以脉为经,以药为物,以病为纲,以阴阳为纪,以经络为目,以五脏六腑为度,以形神为条理。是故曰:上医闻道,藏于阴,出于阳,以平为期。所藏者,中也;所出者,外也;中外相贯,而身体自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