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姬昌说的四句话

姬昌说的四句话

姬昌说的四句话

1、姬昌说:“我祖父在世时曾对我说:‘将来一定会有个栋梁之材帮你将周兴盛起来。’你就是我祖父所盼望的人才。”

《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意思是说他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他礼贤下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商纣王朝的贤士,纷纷投奔集聚他的旗帜下,其中姜子牙的故事流传至今。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名尚,俗称姜太公。他怀才不遇,直到七八十岁,才在渭水钓鱼时遇到姬昌。文王姬昌发现姜子牙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是当世大贤、经天纬地之才。姬昌说:“我祖父在世时曾对我说:‘将来一定会有个栋梁之材帮你将周兴盛起来。’你就是我祖父所盼望的人才。”于是恳请姜子牙与他共筹治国安民大业。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励精图治,使国家逐渐强盛起来,后来又辅佐武王统一天下。

2、姬昌说:“天下的君王,就是天下的主人;现在,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些枯骨在我管辖的土地上,我就是他们的主人,我不忍心看着这些枯骨抛弃于山野之中。”

《孟子·离娄下》说:“文王视民如伤。”意思是说文王姬昌看待人民就像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另据《资治通鉴外纪》及明代张居正《帝鉴图说》记载:文王尝行于野,见枯骨,命吏瘗之。吏曰:“此无主矣!”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我固其主矣!”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之泽,及于枯骨,况于人乎?”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姬昌有一次到野外去视察,见到死人的枯骨散落在荒野之上,就下令随行官吏掩埋这些枯骨。有官吏说:“这些都是没有主人的枯骨,不用掩埋。”姬昌说:“天下的君王,就是天下的主人;现在,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些枯骨在我管辖的土地上,我就是他们的主人,我不忍心看着这些枯骨抛弃于山野之中。”于是,严令官吏们小心地把枯骨埋葬掉。百姓听闻这件事后奔走相告:“西伯侯的恩泽,连无主的枯骨都能顾及到,更何况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呢?”

3、他还主张:“为人君应依仁而行,为人臣应立足于谨慎,为人之子女应立足于孝道,为人之父母应立足于慈爱,与国中之人交往应立足于诚信。”

《尚书·周书》中说:“先王既勤用明德”“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意为文王姬昌崇尚“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治国从政理念。他还主张:“为人君应依仁而行,为人臣应立足于谨慎,为人之子女应立足于孝道,为人之父母应立足于慈爱,与国中之人交往应立足于诚信。”有研究称,文王姬昌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封建制度初期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

4、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另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七年中干了六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县)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还没有见到文王本人,他们就都主动把所争之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闲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邻近的诸侯闻知此事,都以文王为典范,他们纷纷前来归附,形成了商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势。由此,周国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祥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