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马铃薯介绍

马铃薯介绍

马铃薯介绍

马铃薯,中药名。为茄科茄属植物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块茎。具有和胃健中,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胃痛,痄腮,痈肿,湿疹,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和胃健中,解毒消肿。

主治

胃痛,痄腮,痈肿,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化学成分

块根含生物碱糖苷,其苷元为:茄啶,莱普替尼定,番茄胺,乙酰基莱普替尼定,又含α-查茄碱,α-茄碱,多巴胺及原儿茶醛。黄酮类:槲皮素。倍半萜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堇黄质,新黄质A,叶黄素,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有机酸:枸橼酸,苹果酸,奎宁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草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止杈酸,赤霉酸和咖啡酸。此外,还含丙烯酰胺,植物凝集素。还有N-对香豆酰基去甲辛弗林。

药理作用

1、对某些酶的抑制作用: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因子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最大抑制程度为65%;对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程度最高可达95%以上,并且它对pH及温度的变化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2、对炎性肠病的影响:整体实验中马铃薯中生物碱苷类成分给小鼠口服,恶化结肠组织损伤,诱发白介素-10基因缺陷小鼠炎性肠病。

3、其他作用:马铃薯的水透析液可抑制某些致癌物质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突变作用。植物凝集素试验中,马铃薯可作为大鼠甲状腺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马铃薯所含的组织蛋白酶B,能有效抑制鼠科黑素瘤细胞的侵入。马铃薯块茎中提取物patatin纯化后体外实验显示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毒理作用

发芽的马铃薯,带青色的块根肉中含很小量的茄碱,对人体不致有害,但在某些情况下(储藏并不增加含量),茄碱含量可较正常增高4-5倍,甚至超过0.4g/kg,而0.2g游离茄碱即可产生典型的皂碱毒反应。症状虽严重,但不致死亡。马铃薯生物碱类成分给小鼠口服,可恶化结肠组织损伤,诱发白介素-10基因缺陷小鼠炎性肠病。

相关论述

1、《湖南药物志》:“补气,健脾,消炎。”

2、《食物中药与便方》:“和胃,调中,健脾,益气。”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铃薯烧牛肉:

功效:用于气虚体弱、食欲不振。

原材料:牛肉500g,马铃薯200g,葱、姜、蒜、食盐、糖、胡椒粉酱油、八角、料酒各适量。

做法:牛肉切块过水,起油锅,下牛肉块翻炒至微黄。洒料酒。放葱、姜、蒜粒炒香:放盐、糖、胡椒粉、酱油、八角、水,焖煮大约1小时至肉烂。放入切块的马铃薯。拌匀,再焖煮大约10分钟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相关配伍

1、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新鲜(未发芽)马铃薯,洗净(不去皮)切碎,捣烂,用纱布包挤汁,每日早晨空腹服1-2匙,酌加蜂蜜适量,连服2-3星期。服药期间,禁忌刺激性食物。(《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腮腺炎:马铃薯1个。以醋磨汁,搽患处,干了再搽,不间断。(《湖南药物志》)

3、治皮肤湿疹:马铃薯洗净,切细,捣烂如泥,敷患处,纱布包扎,每昼夜换药4-6次,1-2次后患部即呈明显好转,2-3d后大都消退。(《食物中药与便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5月或9-10月挖取块茎,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块茎扁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10cm,表面白色或黄色,节间短而不明显,侧芽着生于凹隐的“芽眼”内,一端有短茎基或茎痕。质硬,富含淀粉。气微、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