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解决人与自然地关系,佛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种文化将人作为个体生活在世界上能遇到的问题都很好的做了解决方法。社会才得以安稳和平的向前发展。当然,对于人来说,这三种文化能够让你很好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
1、 儒家养正气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庸做人,自省,中正做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为世人做了很详细的职业规划,每个人都要走的一条路,根据自己的天赋,后天的努力,达到自己能做到的最理想的高度,过完一生,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是要让自己达到这个阶段必备的德行知识,才能够得到质的升华。“德要配位”说的就是你身在某一个位置,你的德行要和你的地位对等匹配。
先来说说做人,做人要正,中国汉字就是方正字,字如其人,所以说做人要有正气。
文天祥在《正气歌》写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源自于造化之初,天地间本来就有的符合大道的至刚至正之气,对于个人来说,正气就是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刚正不阿的气质。
孟子行文时写到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关于浩然之气就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是也。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气,就是要人培养自我的精神,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培养个人的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君子范儿。
子曰:“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
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呢?孟子告诉我们:“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养气先立志,志是气的统帅,志的方向决定着气的前进方向,气跟随志而进退。你立了什么样的志,就养了什么样的气,要想养浩然之气就必先有浩然之志。
个人立志是要从思想深处去了解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以此确立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理想,用明确的目标拉着我们前行。
确立志向后,不能轻易改变。树立志向是对个人的一种约束和自我激励的方法。
王阳明同时也强调,在立志之外,人还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王阳明四十岁的时候,与黄绾论学,说了一句颇富禅意的话:“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
意思就是说:平凡人的心就像是生了锈的铜镜,必须要时常痛刮其锈迹,才能看到他的本来面貌。告诉世人,一个人要想获得浩然之正气,就要不断地自省、反思、时时修正错误,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方向,抵制外来的诱惑,切忌迷乱于心。
当你看到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那么你会觉得这个人能够成事吗?又会在那一方面成事,我觉得这样的人成不成事不重要只要不祸害人间就是善念了,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剧。
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煎销恶习,你所追求的正气自然就会滋生自养。
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何愁事不成?事在人为,立人在先,成事在后,这就是人生最大的道,人道立则事道生。
根据古人多年来的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德行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啊,从反思中找问题,克制自己,做到这些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正气生也。
自省是为了反省自己,但是如果说反省之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却又不知悔改,那么这样的自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一个真正充满正气的人,他的行为应该是光明磊落的,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坦荡承认知错就改。
我们说:人无完人,但是不能拿这个作为放纵自我的借口,一定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的通过各种方式去改变,才是对自己的负责。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
元代王冕诗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