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十得五意思是什么
拔十得五(拼音:bá shí dé w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拔十得五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拔十得五(拼音:bá shí dé w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拔十得五”的原义是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形容选拔人才不容易;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
拔十得五成语出处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拔十得五”。
拔十得五成语典故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不聪敏,没有人赏识他,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便去拜访他。庞统拜访时,司马微正在树上采桑。他便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就这样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
庞统后来被南州郡守任命为功曹。庞统喜欢评价人物,且注意培养别人的名声。但是被他评价的人,名声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整顿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说他们好就不能让他们被人尊重,不被尊重那么做好事的人就少了。如今若我提拔十个人,有五个不称职的,也就是还有一半称职的可以用,那么此事就可以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也能崇尚教化,使有志者勉励自己。这样不也可以吗?”
吴国大将周瑜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庞统因此担任南郡太守。周瑜死后,庞统护送丧事到吴国,吴国人大多都听说过他的名声。
等到他要回到任上时,他们便在昌门集会,陆绩、顾劭、全琮都在。庞统说:“陆绩可以算得上一匹笨马但能不停地跑动,顾邵可以算得上一头笨牛但能够驮着重物走远路。”他对全琮说:“你喜欢施舍,还好名声,就像汝南的樊子昭。虽然智力不多,也是一时的俊杰。”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一定和你一起来评价天下的读书人。”
庞统担任耒阳县令时,该县却治理得不好,因此他被免除了官职。吴国大将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不是一般的人才,只有让他担任治中、别驾等职务,才能让他发挥出才能。”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了庞统。经过一番长谈后,刘备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后来,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受命,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靖侯。
拔十得五成语寓意
庞统喜欢评价人物。他的评价虽然远不及司马徽的精确到位,然而体现了独有的特色,把评价的对象夸大地往好的方面拔高,经常造成过誉的结果。他的观点是“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这是为了纠正世道的混乱,恢复社会的安宁,让人们弃恶扬善的一种智慧。故事也告诉人们,选拔人才不能只看表面名声,一定要深入了解后再作评定。
拔十得五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拔十得五”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形容选拔人才不容易。
运用示例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新唐书·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宋·陈师道《谢胡运使启》:“谓拔十得五而可得其半,故匿瑕含垢而求其长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