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白面书生意思是什么

白面书生意思是什么

白面书生意思是什么

白面书生(拼音:bái miàn shū sh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梁·沈约《宋书·沈庆之传》。

白面书生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白面书生(拼音:bái miàn shū shē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梁·沈约《宋书·沈庆之传》。

白面书生指年轻识浅,阅历不多的读书人;比喻缺乏经验、不懂世事的年轻书生。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白面书生成语出处

南朝·梁·沈约《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白面书生”。

白面书生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沈庆之的宋朝人。他字弘先,吴兴武康人,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沈庆之从小就非常会打仗,常常打胜仗回来,后来他被封为“建武将军”,专门负责防守边疆。

有一天,文帝想要向北边扩展领土,沈庆之知道文帝这个想法后,便极力阻止文帝:“大王,这件事万万不可,您还记得以前几位将军向北边扩展领土失败的事吧!”

沈庆之不停地劝文帝,文帝觉得很烦,就对沈庆之说:“我不想听了,我叫别人来跟你说!”于是,文帝找了左右两个文官来和沈庆之争辩。

沈庆之无奈地对文帝说:“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段话的意思是:“大王,治理国家就像治理家一样,要讨论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奴夫,要问织布的事就要找织布的婢女。如今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却去找两个从来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来商量,这仗怎么可能会打成功呢?”文帝听了大笑,但并没有采纳沈庆之的谏言。这位皇帝佬儿还狠狠地放话出来:“你不要再说了,我决定的事是不会再改变了!”

文帝当然没有采纳沈庆之的意见。最终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后来,大家就用沈庆之说的“白面书生”用来形容年轻没有经验的读书人,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不晓得实际应付事情的方法。

白面书生成语寓意

文帝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即便是沈庆之这个当臣子的如何口进良言,如何情真意切,如何运用类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也充耳不闻。最终,战事落得个惨败而归的下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遇到异于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需要理性地对待之,分辨之。“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人们的耳朵需要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成语告诉人们,在读书的同时,也应该努力丰富自身的阅历,切身去体会更多的日常知识,不要做不懂世事的“白面书生”。

白面书生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白面书生”指年轻识浅,阅历不多的读书人;比喻缺乏经验、不懂世事的年轻书生。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实是一个白面书生,干得了甚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