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不食周粟意思是什么

不食周粟意思是什么

不食周粟意思是什么

不食周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不食周粟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不食周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这则成语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谓清白守节,比喻坚决反对某种行动或主张。其结构为动宾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不食周粟成语出处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剪裁出“不食周粟”这则成语。

不食周粟成语典故

商朝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孤竹国君在位时,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不愿意违背立嫡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两人互相推让,都不愿做国君。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兄弟俩便一起投奔周朝,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继位后的周武王扩充兵力,还来不及埋葬父亲,就用车载着周文王的遗像,前去讨伐商纣王。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谏说:“父亲死后不埋葬,反而兴兵讨伐,说得上孝道吗?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害君王,说得上仁慈吗?”武王的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他叫士兵把他俩扶开,并要求将士不要为难他们。周武王平定商朝之后,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中唱道:“登上西山啊,采摘蕨菜。用暴虐代替暴虐啊,不知道谁是谁非?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将依靠谁?往哪里啊往哪里?生命就这般衰微!”

不食周粟成语寓意

“不食周粟”赞颂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伯夷和叔齐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宁愿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伯夷、叔齐这种坚持原则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要有气节外,也要适当掌握变通的技巧,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

不食周粟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不食周粟”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且殷纣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称其贤。”

现代·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第三十八章:“他晓得,被日本人占据了的北平,已经没有他作事的地方,假若他一定不食周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