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恶不悛意思是什么
长恶不悛(拼音:cháng è bù qu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
长恶不悛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长恶不悛(拼音:cháng è bù qu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
长恶不悛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长恶不悛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长恶不悛”。
长恶不悛成语故事
晋朝末年,天下大乱。刘曜是匈奴汉国创建者刘渊之族子,北方的匈奴贵族,后来匈奴汉国发生政变,他便以“诛杀叛逆”的名义,自立为帝,徙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威震当时群雄。
无独有偶,另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石勒,原为羯族人,从小耕田、沤麻,后被晋朝官吏卖到山东为奴隶。其人勇武过人,足智多谋。遭逢乱世,他便投奔刘渊从军,多立战功,官封大将军。匈奴汉国生变后,石勒到河北一带作战,以襄国为根基,麾下军事实力很强,便想以武力灭掉刘曜。石勒率兵多次与刘曜交战,大大挫伤了刘曜的锐气。
后来刘曜改变策略,对石勒采取收买拉拢,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往石勒的都城襄国,诏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晋爵赵王,夫人封王后,世子为王太子。统辖二十郡,出入警跸,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犹如昔日曹操的荣耀富贵。石勒答应下来,并派王修等人为特使前往长安拜谢。
刘曜手下有个谋士叫曹平乐,原来是石勒的舍人。因为被石勒留仕于刘曜,心怀怨恨,这时便对刘曜说:“石勒派王修等人来答话,外表虔诚之至,其实是来观察各郡的虚实,等王修返回后,便会伺机来进攻。”刘曜闻听十分震怒,便下令把王修斩首了。同时,还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派特使王修赴长安答话,本无恶意,突然闻听王修被杀,封号被撤销,不禁怒火中烧。他首先下令诛杀了曹平乐的三族,然后召集大臣说:“我们侍奉他们刘家人已经仁至义尽了,他们刘家人当上了帝王,便想屠戮我们这些功臣,结果上天收拾了他们 ; 如今我们派使者赴长安,禀明愿捐弃前嫌、重修旧好,并无什么恶意,但刘曜却‘长恶不悛’,不仅杀害了我们表示诚意的使者,而且作为君主,出尔反尔,又撤销了对我的封授 ! 赵王、赵帝,名号大小,我自取之,岂能受他节制 !”
于是石勒下令设立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高大雄伟的正阳门,设坛祭告天地,自称赵王,建立起后赵政权。
长恶不悛成语寓意
长,是短的累积。大恶,是小恶的累积;长恶必是点滴恶念滋生带来的。俗语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坏事虽小,但它能腐蚀一个人的心灵,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导致质变,最后就会跃进犯罪的泥坑,成为一个可耻的“大恶”。成语告诉人们,如果作恶开始,就遏制住其发展势头,则不至于罪恶累累,祸及四野,恶名昭著。
长恶不悛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长恶不悛”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上》:“故复推崇令主,齐好如初,何图长恶不悛,杀奉诚之使。”
唐·房玄龄《刘毅传》:“而长恶不悛,志为奸宄,陵上虐下,纵逸无度。”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载王缙等传论》:“载谄辅国以进身,弄时权而固位,众怒难犯,长恶不悛,家亡而诛及妻儿,身死而殃及祖祢。”
长恶不悛成语辨析
长恶不悛—怙恶不悛
“长恶不悛”与“怙恶不悛”意义相近,两者都有长期作恶的含义;区别在于“长恶不悛”的“长”是过去的积累,指的是长期作恶,不肯悔改;“怙恶不悛”的“怙”指的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