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不说意思是什么
成事不说(拼音:chéng shì bù shu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
成事不说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成事不说(拼音:chéng shì bù shu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
成事不说(成事:已经做过的事。说:解释,谈论)意思是对已经做过的事情无须加以解释。现代汉语中多指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起。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成事不说成语出处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后世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成事不说”。
成事不说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
成事不说典故寓意
孔子的告诫,不但是对国君与宰我的告诫,对现代人也很有启示作用。“已做过的事就不便解释了,已完成的事就不能再去挽救了,已过去的事就不要再去追究了。”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宰我呢?不管前人做的事情妥与不妥,都已成为历史,不要再纠缠不放,应该着眼于现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给国君,而不要只看着前人的过失不放。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教导的,是一种明智的、务实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态度,人们就能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幸,坦然面对已有的失败,就能走出昨天的阴影,开创新的生活,而不是陷入沮丧、懊悔、自责之中不能自拔。一个人,无论他的过去是多么辉煌或者普通,那都已是历史了,而愿望如何美好,却还未变成现实。对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对未来,我们只能憧憬。人们真正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
当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不是说不需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经验是必要的。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意思很清楚,“温故”是为了“知新”,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今天,而不是陷入昨天,陷在历史的纠葛中走不出来。左边可以无穷大,右边也可以无穷大,而原点是坐标的中点,也是世界的中点。只有积蓄过去的力量,在现在的一刻释放,才能创造生命中的辉煌。
成事不说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成事不说”意思是对已经做过的事情无须加以解释。现代汉语中多指对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起。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
北齐·魏收《魏书·高闾传》:“太和三年,出师讨淮北,闾表曰:‘伏见庙算有事淮海,虽成事不说,犹可思量。’”
宋·王之道《得宫祠谢宰执启》:“此而可忘,他亦何赖,虽成事不说,尚当惊木吹齑,然补过有终,更冀赠刀而遗带。”
明·高攀龙《与欧阳宜诸》:“弟岂不知成事不说,但念公祖去后,天下更有何人开此口,知己难逢,有怀不尽。”
清·李汝珍《镜花缘》六回:“‘成事不说,既往不咎。’我们原是各治水酒饯行的,还说我们饯行正文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