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耗儿鱼介绍

耗儿鱼介绍

耗儿鱼介绍

耗儿鱼,是鲀形目单角鲀科马面鲀属外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身体稍延长,侧扁,侧面观呈长椭圆形;吻长,尖而突出;身体蓝灰色,头和身体均被细小的鳞;胸鳍和臀鳍绿色,尾柄稍细长,尾鳞绿色。因剥皮后其白色小巧的肉身犹如老鼠,故名。

耗儿鱼分布在中国东海、黄海及渤海海域,其中东海产量较大,太平洋西部海域也均有分布;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耗儿鱼主食桡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黏性。

耗儿鱼是一种海产的剥皮鱼,比较廉价,但和麻辣川味结合后,一度风靡中国川渝地区,成为中国重庆火锅的一道特色涮菜。耗儿鱼是中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产量仅次于带鱼。其刺少肉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腥味,营养价值极高,深受人们喜爱。耗儿鱼不仅可以用来制作鱼肝油,还可以做成罐头之类的加工食品。

耗儿鱼动物学史

耗儿鱼,因剥皮后其白色小巧的肉身犹如老鼠,故名。

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耗儿鱼形态特征

耗儿鱼体甚侧扁,长椭圆形。头侧视呈三角形,侧扁,侧面观呈长椭圆形,上缘斜直,吻长,尖而突出。口小,前位。上、下颌分别有牙2行和1行,呈门齿状。鳃孔较大,侧位。鳞细小,上有数行小刺,直接生在基板上。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鳍棘,第一鳍棘始于瞳孔上方。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连于腰带末端,不能活动。尾鳍圆形,尾柄稍细长,尾鳞绿色。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绿色。

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

耗儿鱼栖息环境

耗儿鱼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泥沙底质海域,喜集群。

耗儿鱼生活习性

耗儿鱼生活在外海底层,适温范围在13~20℃,以14~17℃为最适温度。喜集群,在越冬和产卵期间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一般白天起浮,夜间下沉。杂食性,耗儿鱼主食桡足类、介形类、端足类等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动物。产卵前后均大量摄食,而在产卵盛期则少食或不食。昼夜间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摄食,而在下半夜到上午则较少摄食或不摄食。绿鳍马面鲀的垂直移动现象不仅由于追食饵料生物所引起,主要与其本身生活习性有关。

体长一般在180~220毫米,据东海区测定,1龄鱼平均体长119.5毫米,体重44.5克; 2龄鱼159.9毫米,70.9克; 3龄鱼194.8毫米,136.9克; 4龄鱼215.2毫米,190.8克; 5龄鱼229.2毫米,231.3克; 6龄鱼245.9毫米,283.5克; 最高寿命超过10龄,体长超过300毫米。

东海产卵群有长距离洄游现象,以标志放流重捕情况分析,洄游距离在300海里以上的占20%,最长距离达870海里。10月前后,主要在济州岛西南一带海区活动,之后部分鱼群逐渐向五岛、对马渔场移动,部分鱼群向32°~27°N、沿80~100米等深线一带洄游,12月至翌年3月上旬,鱼群在这两个海区越冬,3月鱼群到达东海中南部海区,4月前后在这一带产卵,5月上旬产卵后的鱼群洄游至东海北部及黄海索饵,5月下旬至7月在舟山渔场索饵的鱼群向舟山、吕泗外海及济州岛南部海区移动,6月下旬至8月在海洋岛附近海区索饵的鱼群逐渐向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洄游。在五岛、对马渔场越冬的鱼群有一部分游向日本海和日本本州东部近海。

耗儿鱼分布范围

耗儿鱼分布在中国东海、黄海及渤海海域,其中东海产量较大,太平洋西部海域也均有分布。

耗儿鱼繁殖方式

耗儿鱼产卵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卵黏性。

东海耗儿鱼的产卵期为3~5月,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黄海耗儿鱼为5月下旬至6月底。东海产卵场范围在东海外海钓鱼岛西北部、北部,25°30′~27°N、122°~125°E一带水域。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7.5~19.5℃,盐度为34.6‰~34.8‰。黄、渤海的产卵场主要在近岸7~40米浅海区,产卵适温15~21℃。卵粘性,卵径0.63毫米,具单油球,油球径0.20毫米。怀卵量5.49万~32.78万粒,一般为6万~10万粒。1年产卵1次,属分批产卵类型。受精卵在17℃水温下,经77小时陆续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96毫米。雌性初次性成熟的体长为107毫米,最小体重为20克。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中,以2~3龄鱼为主,也有少数1龄鱼参加产卵活动。

耗儿鱼主要价值

耗儿鱼食用价值

耗儿鱼是一种海产的剥皮鱼,比较廉价,但和麻辣川味结合后,一度风靡中国川渝地区,成为中国重庆火锅的一道特色涮菜。

耗儿鱼经济价值

耗儿鱼是中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产量仅次于带鱼。其刺少肉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腥味,营养价值极高,深受人们喜爱。耗儿鱼不仅可以用来制作鱼肝油,还可以做成罐头之类的加工食品。

耗儿鱼渔业利用

黄、渤海的主要渔场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密集区主要有海州湾、乳山渔场、烟威渔场、莱州湾渔场、辽东湾渔场和海洋岛渔场。其中以乳山渔场和海洋岛渔场的渔获量最大,渔期在5~6月上、中旬。东海的中心渔场在浙江南部外海,渔期在1~6月,3月为旺汛,5~6月渔场移至舟山、长江口外侧。各渔场中以东海渔场的产量较高。渔具主要是拖网、围网、小对网及圆网等。群众渔业多用围网在白天捕捞,机轮则多以拖网在夜间作业。绿鳍马面鲀渔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发展起来的,渔获量逐年上升,1974年年产量为4.5万吨,到1978年已达27万吨。1987年达40.73万吨。1974~1985年间东海区总渔获量为200万吨,平均年产量为16.5万吨,成为中国海洋渔业中仅次于带鱼的主要捕捞对象。黄、渤海年产量在60~70年代曾达1万~2万吨,80年代的年产量在3000~8000吨上下。

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带鱼。营养价值甚高,蛋白质约与大黄鱼、银鲳相等,肝可制肝油。除鲜食外,还制成罐头、冷冻鱼片、鱼糜食品,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综合利用的程度也很高,主要产品有浓缩鱼蛋白、鱼粉、蛋白胨、生化培养基、禽用鱼肝油、降脂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