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缓兵之计意思是什么

缓兵之计意思是什么

缓兵之计意思是什么

缓兵之计是一则成语,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缓兵之计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缓兵之计是一则成语,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缓兵之计的意思是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该成语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缓兵之计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缓兵之计”。

缓兵之计成语故事

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诸葛亮率军出祁山进行第三次北伐。魏将司马懿不出战,诸葛亮心生一计,令蜀军各营拔寨而起。魏兵以为是蜀军退兵了,司马懿却说,孔明必有大谋,不可轻动。左将军张郃却认为是蜀军粮尽而退,为何不追?司马懿说,我料孔明去年大丰收,眼下又麦熟,粮草丰足,尽管粮草运转艰难,但最少也能坚持半年。他见我连日不战,故以此计诱我上当。后来,军士报告,蜀军后退三十里下寨,又过了几日,蜀军再退三十里下寨,张郃想追,司马懿不肯。不几日,蜀军又退三十里下寨,张郃急了,向司马懿说:“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郃愿往决一战。”后来,张郃与魏军先锋戴凌带兵追赶,果中孔明之计,大败而回。

缓兵之计成语寓意

缓兵之计,一般是在不利的形势下,没有把握取胜时所采用的,是为了争取一段时间休整,养精蓄锐,做到有备无患、保存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要妙用缓兵之计拒绝别人。如果有些要求无法做到又不便直接拒绝,就采取缓一缓,拖一拖的方式来处理。有很多时候出于各种原因,人们不能过于直接地拒绝他人的要求。除了婉转地让拒绝容易接受外,不妨先答应下来,然后再用反悔的方式给他一个交代。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缓兵之计的用处有很多。比如说遇到有人向自己提出一些要求,但是没法办到,又因为碍于面子,或对方来头不小,不能过于直接地拒绝,这时就需要使用缓兵之计先答应下来,然后再做打算。在面临紧急情况时,缓兵之计不失为一种理智而聪明的做法。但是,这种方法不易常用,只能偶尔作为应急之法。倘若经常为之,便会露出破绽,遭人指责。

缓兵之计成文运用

缓兵之计的意思是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该成语的结构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缓兵之计运用示例

清·刘鹗《老残游记》:“许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

现代·邙山野人《说不尽的南北朝》下:“王伟更献策说,至少应该做出求和的样子以为缓兵之计,再利用和谈的机会将东府存粮运入石头城,然后休士息马,养精蓄锐,待守军懈怠之时便可一举攻克!”

现代·李庆山《正面战场抗战真相》:“然而,此协议只是口头的,日方不愿在书面协议上签字。实际上日方并不打算履行协议,只是缓兵之计。”

现代·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黑妮最后才采用了一个缓兵之计,拖到第二天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