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然一身意思是什么
孑然一身(拼音:jié rán yī shē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瑁传》。
孑然一身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孑然一身(拼音:jié rán yī shē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瑁传》。
孑然一身(孑然:孤单的样子。一身:一个人)指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形容孤单无所依靠。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孑然一身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瑁传》:“若实孑然,无所凭赖,其畏怖远迸,或难卒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孑然一身”。
孑然一身成语故事
陆瑁,字子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东汉建安九年(204)。
陆瑁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选曹尚书暨艳性激切,铨选三署官员、品评人物时,常贬抑他人,以显其能,颇招人怨。陆瑁致书暨艳,称三代圣人忘过记功,以成教化,如今天下将要一统,朝廷正是需才之时,如果录用人才时过于苛责,恐怕很难持久,建议暨艳行事效法孔子的仁爱、郭泰的宽宏。但暨艳不听劝告,最后招致败亡。
州郡几度征召举荐陆瑁,陆瑁皆不就职。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公车征召,拜议郎、选曹尚书。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反复无常,先与吴国结好,又斩吴国使节讨好曹魏,令孙权极为愤恨,欲亲自征伐。陆瑁上奏力谏,认为公孙渊盘踞的辽东乃荒僻之地,尚未开化,故人无信义可言,吴国与公孙渊曲意结交,也不过为谋取其马匹而已。如因对方不守信义而起战端,实为舍本逐末,更何况劳师动众、越海远征,要转运粮草,行动迟缓,而一旦出征,曹操便会趁机偷袭,况且公孙渊虽然孤立无援,但是孑然一身,大军到时也会逃走,最终也无法将其消灭。因孙权未听从,遂再次上书劝谏,指出远征辽东是舍近求远,吴国的强敌是曹魏,只有爱惜国力、休养生息,才能稳固国本,与强魏的争斗才能应付自如。陆瑁的上书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再加上其他大臣的劝说,孙权终于打消出兵之念。
孑然一身成语寓意
“孑然一身”在日常生活中常与“一无所有”连用,茫茫众生,世人多为名利所忙碌,只因诱惑繁多。锦衣玉食,乘肥衣轻,声色犬马,无不五光十色,让人目迷心醉。然而油水多处,最易滑倒;香饵之下,必有死鱼。贪功遭名裂,贪权落陷阱,贪财入孔方,贪杯误大事,贪色锁精髓,古今中外,多少豪杰之士,概莫能外。历史上的公孙渊虽然孤立无援,但是孑然一身却能随时逃走。拥有的尽头是失去,孑然一身的另一面却也少了牵绊。成语告诉人们,正确看待得失,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
孑然一身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孑然一身”指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形容孤单无所依靠。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运用示例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兼渠孑然一身,无所依倚,处性不能自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七:“只是公子孑然一身,又没盘缠,怎能够装载回去。”
明·屠隆《昙花记·西来遇魔》:“又闻此人雄概千古,力敌万夫,虽然骁勇,孑然一身,怎当得我雄兵十万,众寡不敌,必成擒矣。”
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田再春》:“再春本名某,贩于江湖,孑然一身,无妻孥,亦无昆仲,洒如也。”
蒋光慈《少年飘泊者》:“自从那一夜,从客店跑出之后,孑然一身,无以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