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时度势意思是什么
揆时度势(kuí shí duó sh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吕温《诸葛武侯庙记》。
揆时度势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揆时度势(kuí shí duó sh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吕温《诸葛武侯庙记》。
这则成语指审度时势,分析现状,估量形势的发展变化。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揆时度势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唐·吕温《诸葛武侯庙记》:“未能审时定势,大顺人心。”
衍生典故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乡试遇水火灾》:“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后世据此典故提炼出成语“审时度势”,也作“揆时度势”。
揆时度势成语故事
朱元璋称帝后,给昔日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们都加了封号,赏了俸禄。当时他封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乃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义的人之一,也是朱元境的同乡,在行军打仗中,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朱元璋按功行赏,把他排在了第一位。
但是做了宰相后的李善长,随着时移岁迁,开始变得奢侈享受、心胸狭窄。朝中官吏,凡是顺从他的就加以提拔;凡是不附和他的,就暗中想办法整治他们,将其发配到外地去。时间长了,朱元璋也觉察到了李善长的不妥之处,再加上他的儿子李一雅无恶不作,李善长不仅不加以管教,反而处处庇护,惹得朱元璋大为不满。
这一天,朱元璋又为一事对李善长生起气来,当场呵斥道:“你退下去吧!我当初怎么会想起来用你这个丞相?”事后,朱元璋决意要换相。因此,一天朱元璋特地召刘伯温前来计议,其实当初封相的时侯,他考虑过让刘伯温做宰相。刘伯温听了朱元璋的想法,先是一愣,心想:“更换丞相,并非小事,关系到社稷前程。朝中功臣宿将又多,要当好这个丞相也不容易。”揆时度势后,便劝朱元璋道:“善长乃是大明之臣,享有盛望,他做丞相,可以调和诸将,有利于上下同心。依臣下之见,还是看他的长处,不换为好。”
“啊?”听到刘伯温这么说,朱元璋大吃一惊,静静地看了看刘伯温,慨然地问:“善长多次说你坏话,想加害于你,你为什么这时侯还要帮他说情呢?”刘伯温笑笑说:“他想加害我,这乃是私人恩怨。更换丞相,乃是朝廷大事。臣下怎么敢以公报私、以小损大呢?”
刘伯温说得语重心长、情真意切,使朱元璋深受感动,心中暗赞:伯温先生真不愧忠良之臣。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伯温果然如此。赞叹至此,朱元璋不由得心头一亮,满脸堆笑,高兴地说道:“先生有如此的气量,真是难得。如今我的这个丞相,就要先生你来当了。”刘伯温一听朱元璋要他做丞相,连忙跪倒在地,拜辞道;“不行,不行!这事就好像是给房屋更换梁柱,必须使用大木。臣下乃是一根小木,怎么可以呢?否则,那房子是会倒塌的呀!”
朱元璋听了,半晌没有做声,想到朝中李善长势力庞大,刘伯温也确实有自己的难处,最后只好算了,说道:“这事以后再说吧!”刘伯温辞谢而去。
揆时度势成语寓意
揆时,是一种远见卓识的准确;度势,是一种心里有底的把握。揆时度势,更是一种心明眼亮、运筹帷幄的大自若。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要想有所作为,就要适应时势的需要,不能逆潮流而动。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客观矛盾,从而形成不同的变化趋势。只有揆时度势把握和顺应客观的变化趋势,才能抓住机遇,争取事业的成功。
揆时度势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揆时度势”指审度时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自鸦片烟之议兴,林则徐不能揆时度势,妥善办理,致夷人激而用兵,然振厉戎行,足以制伏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