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胯下之辱意思是什么

胯下之辱意思是什么

胯下之辱意思是什么

胯下之辱(拼音:kuà xià zhī r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胯下之辱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胯下之辱(拼音:kuà xià zhī r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该成语意为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

胯下之辱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胯下之辱成语典故

史称淮阴侯的韩信,是秦末淮阴人。他早年家境贫寒,是布衣之族。因为家里贫穷,自己又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所以当时没人推荐他去做官,甚至当个杂差也没有人用。他生来就不善务农,更不会做生意赚钱。这样,他只得常常到亲戚或熟人家去吃闲饭。

因为韩信家里穷,又没有什么本事,乡邻及当地的年轻人大多看不起他。当时,淮阴这个地方有个屠夫,身强体壮,他看韩信走来,便迎上来有意要侮辱韩信,他挑衅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佩剑,实际上,你是个十足的胆小鬼!”旁边的几个年轻人,见韩信不作声,也都笑韩信。这个年轻屠夫,见韩信仍不作声,便走到韩信身边,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刺我一刀;你要是怕死,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这个年轻屠夫,说着便叉开双腿,用手指点着,让韩信爬。韩信咬紧牙,使劲握着刀柄,上下仔细打量了这个年轻屠夫一番,仍未作声。结果,还是从他胯下爬了过去。

围观的人都以为韩信会拔出剑来刺屠夫,却想不到韩信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弯下腰,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众人先是一愣,紧接着就爆发出一阵刺耳的哄笑声。从此以后,大家都认为韩信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懦夫。

后来,项梁起兵造反,韩信投身义军,想要有所作为。可惜,他一直没有得到项梁的重用。项梁死后,韩信就跟随项羽的楚军辗转作战,但也没能得到项羽的赏识,只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官,而且他几次向项羽提出的军事作战策略都没有被采纳。心灰意冷的韩信知道楚军不是自己的容身之地,便想寻找时机离开。这时,正赶上汉王刘邦率兵进入蜀地,于是韩信从楚军军营逃了出来,直接投在了汉军帐下。

刚开始,刘邦也没有在意这个从楚军投奔过来的韩信,只让他做了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来,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为刘邦想出了很多定国安邦的良策。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彻底消灭项羽后,功勋卓著的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这时,韩信想起了年轻时的遭遇,便派人找来了那位曾让他承受胯下之辱的屠夫。知道韩信当年遭遇的人都以为韩信这次要报当年的胯下受辱之仇,却没料到韩信不但没惩罚那个屠夫,反而提拔他为楚国中尉。韩信手下的将领们都觉得很诧异。韩信对大家说:“你们都觉得我没杀他很奇怪吧,其实,他才是真正帮助我的人。难道你们真的认为当年我是因为害怕他才不敢杀他的吗?不是的,因为当时我想到如果杀了他,不但我自己难逃惩罚,恐怕连今后的抱负都难以实现了。所以我强忍屈辱,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可以说,是他帮助我磨炼了意志,我怎么能不感谢他呢。”

众将士听了恍然大悟。

胯下之辱成语寓意

韩信能忍受奇耻大辱从屠夫的胯下钻过,飞黄腾达之后,不仅不杀自己的仇敌,还能赏之以金,委之以官,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忍让并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和坚忍。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当自己力量单薄时,“忍”也是一种良策。

“士可杀不可辱”是世人皆知的至理名言。试想,如果韩信当时忍受不了“胯下之辱”,抱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决心与那群无赖厮杀,那么中国的历史上,就少了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奇才,西汉的历史甚至也许会由此改写。

俗话说,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只有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经历、挫折、打击,才能成就别人成就不了的丰功伟绩。这是对人们忍耐力、克制力的最好诠释,能忍一时而谋求一世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便是为了更大的成功。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也同样需要学习韩信这种忍耐力、克制力。能忍胯下之辱,做到保持立场、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进退自如,这样做方能成就别人所达不到的成就,为自己的日后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胯下之辱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胯下之辱”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

运用示例

《晋书·刘乔传》:“至人之道,用行舍藏,胯下之辱,犹宜俯就。”

南宋·朱熹《次季通韵赠范康侯》诗:“年来身老大,甘此跨下辱。”

南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四·忆荆州旧游》:“君不见将军昔忍胯下辱。”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