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意思是什么
千篇一律(拼音:qiān piān yī lǜ)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梁·钟嵘《诗品》。
千篇一律意思是什么详细介绍
千篇一律(拼音:qiān piān yī lǜ)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梁·钟嵘《诗品》。
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千篇一律成语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成语故事
《诗品》是南朝钟嵘编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全书分为四卷,主要对从汉代到齐梁的五言诗诗人进行了品评,把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分成了上、中、下三品,并且讨论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优劣。“千篇一律”是其中引述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对张华作诗的评价。
谢灵运是南朝的诗人,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先河。他才华横溢,曾自信地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因为世袭为康乐公,所以谢灵运也被称为谢康乐。而张华是晋朝政治家,据说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同样也是一位诗人。张华的诗辞藻华丽,钟嵘评价说,他的诗多叙写儿女柔情。张华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小有名气,但是内行人认为他经常模仿东汉时期著名诗人王粲(王粲的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的作品,并无很大价值,而谢灵运则用“虽复千篇,犹一体耳”来评价他的诗歌,批评其创作没有新意。
千篇一律成语寓意
“千篇一律”表达的是对那些刻板事物的嘲讽,是一种对新意和新形式的渴望和呼唤。放眼四周,千篇一律的事物比比皆是,建筑、服装、物品……还有很多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千篇一律的实质,是丧失独立的见解与思考,丧失表达的多样性和生动活泼的特性,总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干瘪枯燥了无新意。在千篇一律的背后,潜伏着思维的僵化和陈陈相因的陋习。如何做出不千篇一律的文章、说出不千篇一律的话,有人以为这只是一个形式的改变,其实不然。要想避免“千篇一律”,就要对抗思想的懒惰和智慧的贫瘠,做一个有所创新的人,做一个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智者。
千篇一律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千篇一律”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呆板无新意。主谓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运用示例
宋·苏轼《答王庠书》:“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少年与元稹角靡逞博,意在警策痛快;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
清·曾朴《孽海花》一八回:“如今我国的小说戏曲太不讲究了,佳人才子,千篇一律。”
张爱玲《封锁》:“她携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惟恐唤起公众的注意。”
杨沫《青春之歌》一部四章:“每天余敬唐都要来探望她一两次,而每次谈话的内容都是翻来覆去千篇一律的乏味的东西。”
千篇一律成语辨析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意思相近,皆可用于讽刺写文章的雷同。区别在于“千人一面”侧重于说不同的人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差不多,而“千篇一律”既可以形容不同的人创作的作品是同一个样子也可以形容同一个人的作品是同一个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