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初九的别称及美名

初九的别称及美名

初九的别称及美名

宋无名氏《采兰杂志》记载:\"古人以二十九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女子在下九这天玩藏钩游戏,竟能通宵达旦。另外,每逢宴会或好友相聚,人们也常藏钩助兴或消闲。《金瓶梅词话》记述的西门庆的妻妾侍婢们,闲来无事,便三天两头藏钩嬉闹。

参加藏钩的以青年女性为主,也有男性和老年人,而且可以男女混做。人数不限,参与者越多,猜钩的难度越大,气氛也越热烈。因为有许多人同做这项游戏,而仅有一只钩在一组人中交替藏匿,猜钩的一方要准确地猜出钩藏在对方何人身上,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六中就记载了两位猜钩高手的故事:\"举人高映善意彄。成式尝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同曹钩亦知其处,当时疑有他术。访之,映言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囚视盗也\";\"山人石旻尤妙打彄,与张又新兄弟善,暇夜会客,因试其意彄,注之必中。张遂置钩于巾襞中。旻曰‘尽张空拳\'。有顷,眼钩在张君幞头左翅中,其妙如此\"。举人高映在100人参加的藏钩游戏中猜钩,猜中率竟高达十分之九,山人石旻也每猜必中,他们的窍门就是像高映说的那样:如观察、监视囚犯、盗贼那样注意藏钩者的举止表情。看来\"藏\"亦有道,如果不对藏钩人的举止表情作细致的观察分析,是难以发现蛛丝马迹的。

形式之二:取韵脚字赋诗或取酒令谜面猜谜,也称\"探钩\"或\"披钩\"。

探钩由藏钩衍化而来,不过探钩的\"钩\"已由戒指圆环改为预先写好放在器皿中的纸阄。南宋人程大昌《程氏则古古诗分韵》记载:\"偶阅《陈后主集》,见其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钞赋咏,逐韵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总、陆瑜、孔范等三人。后主韵得‘迮、格、易、夕、掷、折、唶\'字。其诗用韵,与所得前后正用,曹不搀乱一字。乃知其说是先书韵为钩,座客探钩,各据所得,循序赋之,正后世次韵格也。\"启功先生考证:钩不可能是带钩、钓钩等物,应是阄字的同音字,古今用字不同,所指实即一物。钩就是小纸卷、小纸团的阄。\"探钩\"就是\"抓阄\",\"披钩\"就是展开纸阄。唐李商隐诗句\"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提到\"送钩\",启功先生认为送钩就是送阄,但所送的阄不一定是分韵的字,也有酒令题目一类的可能(参见启功《南朝诗中的次韵问题》,《文史知识》1993年第七期)。启功先生对探钩、披钩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对送钩的解释似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