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原文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原文

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原文

《资治通鉴》智伯:上帝欲使其灭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一、原文,译文及其关键词语的注释。

1、原文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译文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会背叛我们\"。智瑶问:\"你怎么会知道\"?疵说:\"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头上。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人吃马料(人和马一起吃),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呢\"?

3、注释。如果对这部分没兴趣的网友可以略过。

城不浸者三版:版,量词。古代计量城墙的度量单位。每版高二尺,长八尺。

沈灶产蛙:沈通沉,被水所没(古文中的“沈”均通“沉”)。再如:沉没、石沉大海。随便说一句,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多学习成语。

魏桓子御:御,驾驶车马。

骖(cān)乘: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桓子肘康子:肘,用肘触人示意。

康子履桓子之跗:履,践踩,走过:又如,履历(个人的经历;记载履历的文件);履任、履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履薄冰(身临其境)。跗,脚背。

子何以知之:这句话是倒装句,子以何知之。以,凭借;何,什么。

难必及韩:难,灾祸,灾难。及,连累,有这个意思的成语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而二子无喜志:志,愿望,又如志愿。

是非反而何:是:这,此: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是。

二、我的解读

这一点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这里我只解读一小段:“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智瑶很狂,自我感觉太好,居然让同为国君的魏桓子给他当车夫,让韩康子作为陪乘。这对两位国君应该是莫大的耻辱。也许智瑶的目的是让两个国君诚服与他,也或许是智瑶为了排场和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性格真的不适合当国君。

这种情况,在当代的社会也比比皆是。比如有些官员特别喜欢前呼后拥,喜欢大队的人马在机场迎接他,喜欢闪光灯;而对于好多普通人来说,也是好这口的,也特别享受当大哥的感觉:喜欢在公众场合对朋友指手画脚,喜欢在公众场合驱使别人。这种人或许认为这才是混社会,这才是气场。其实,在满足自己虚荣的同时,得罪了别人。

引申开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人性,适当的放低(调整)身段。我有个朋友,极有教养,和大部分的人都相处很融洽,他说出来的话,很是妥帖。有一次和他喝酒,他谈到一件事情。他家农村,小时候(80年代)走亲戚,如果是到两个姨家,他母亲一定会让兄弟二人穿上过年才穿的新服;但是,如果到姑家,他母亲和兄弟二人则随意得多,甚至母亲会拿出有补丁的衣服穿上。他有次就问母亲这个问题,母亲的回答是:姨家比我们好,我不希望她们为我们家操心;姑家过得不好,我不希望我们的穿者打扮让她心里面难受。

甚至更进一步,即便你要帮助他人,也是需要照顾对方的尊严的,需要用一个很委婉的方式去帮助。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狂,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谦逊,低调,用更加柔软的身段,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