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于的含义有什么不一样
与和于的含义不一样之处
与的含义
yǔ①〈动词〉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②〈动词〉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名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④〈动词〉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连词〉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⑥〈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⑦〈介词〉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⑧〈介词〉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yù①〈动词〉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②〈动词〉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yú〈助词〉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
于的含义
yú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③〈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