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怎么理解

论语》卫灵公篇第20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关于此句,历来多有岐解。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将“称”解作“称述”,全句释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这种观点应该可以代表古今以来大多数学者的理解,也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习惯。曾几何时,“留名青史”就成了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人生在世若不能扬名天下,那就是如同蝼蚁,毫无意义。而孔子的这句话也就成了儒家积极入世,奋发进取的标志。但是,这真是孔子的原意吗?我们记得,在《论语》第一篇的第一章孔子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不以别人是否知道自己为意反而是君子的一个优良品质,这里显然有着一定的矛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知道,《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内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在此句的前后都记录了孔子的哪些言论?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由上可以看出,孔子在谈到君子时,谈到的总是对自我的要求,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在第19章里,他强调君子只怕自己没有能力,而并不担心别人是否了解自己。在第21章里,他声明君子总是要求自己,只有小人才去要求别人。如果对第20章我们还是按照上面的解释的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里孔子心中的君子会突然关心起自己是否为人所称述了?这不是前后矛盾的吗?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矛盾,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又引张拭《论语解》:“有是实则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实也。终其身而无实之可名,君子疾诸,非谓求名于人也。”将此句的意思解为:君子痛恨到死的时候自身还没有足以“可名”的成就。这种解释对照原句非常牵强,完全像是两句话,显然是古人为了怕夫子留下“求名于人”的诟病而附会出来的解释,可以不论。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到底想说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君子”这个词语在论语中的情况非常类似于“仁”,孔子对它们都做了各种角度描述,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君子”或是否“仁”,都不是由旁人说的,而是有许多明确的标准。其中最根本的标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说到底,“君子”和“仁”都是一个自我体认的东西,都是一种为人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对于完善自身的追求。孔子说“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君子”与“仁”一样,都是一种人所要追求达到的状态,那么以成为一个“君子”为目标的人最担心的就应该是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一点,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是他毕生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里,“称”的含义不是“称扬”或者“称述”,而是“相称”的意思,但“相称”的不是什么“可名的成就”而是“君子”这个称呼!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在孔子那里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以“君子”为目标的人最担心的就是在死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做到与“君子”这个称呼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