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原文赏析
《子路从而后章》选自《论语》的第十八篇,《微子》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从,跟随的意思。后做动词用,就是落在后头。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遇到了一位老人。丈人就是指老年人。以,是介词,拿的意思。蓧:是一种锄草的农具。荷:是扛的意思,现在仍有荷枪、荷锄。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老人说完了,拿着蓧下田除草去了。这位老人不直截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用一个反问句,“孰为夫子?”意思是说,我不知道谁是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对子路说的,说子路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一个人,所以“五谷不分”后面用一个句号较好。这说明老人对子路有意见。老人认为:当今乱世,你不劳动,不事生产,到处奔波,想谋个一官半职,还问我看到你 老师没有,我不是你的同类,我压根不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老人从根本上否定了子路四处奔波,去投靠统治者的做法。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子路拱着手恭敬的站着。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款待子路。又叫他的二个儿子出来相见。这一段讲子路遇见荷蓧丈人,这位老人很有意思,他批评子路很严厉,招待子路很热情。老人留子路住宿并杀鸡为黍热情招待他,这与子路“拱而立”有关,因为这表现了子路懂礼、尊老。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第二天,子路又上路了,去追赶他的老师了,拿上面这些情况、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者呀!”让子路回去再见这个老人。到了他的家,然而老人出门走了。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说:“不去做官这是不合道理的。长辈和晚辈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君和臣之间的义,怎么能废弃呢?想要使自己清白而破坏大的伦常,我们出来做官,是为了行义,尽义务。良好的政治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已知道的了。”子路没有见到老人,讲了上面的话,算是留言。子路为什么要将后面的一段话呢?原来,他对老人的批评、款待开始是不完全理解的,当他向孔子汇报以后,孔子比他敏锐,一下子断定这是一个隐者。孔子主张参与政治,要去做官,所以周游列国,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而隐者恰恰主张逃离现实。子路讲上面的一通话,一则是为自己辩解,另外,也是借此来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附录:《子路从而后》选自《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