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道不止是谁说的
庄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他的哲学思想,对于道家思想的成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孔子开创的“儒家”,庄子一直是不置可否的态度。但在他的《庄子·胠箧》篇中,却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观点。那这个圣人是否与孔子有关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孔子因为开创了儒家学派,所以被后人尊为“文圣”。在很多人的眼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圣人”就是他。但庄子所说的“圣人”,却并非专指孔子。要想理解庄子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结合上下文来看。庄子原文说:“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孔子
意思就是说:“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再兴起了,天下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中止。尽管重用圣人治天下,但还是让盗跖获得了最大的好处。”为何有“圣人”存在,大盗就一定会出现呢?这其中包含有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
道家除了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外,另一个核心观点就是“齐物论”。在他们看来,没有贫,就没有富。也正是贫富差距的存在,才让人产生了贪婪之心。而在阶级方面,没有贵,就没有贱,这种人为树立的观念造成了阶级间的歧视。同理,没有圣人,就不会出现大盗。正是因为一些人抢占了道德的至高点,以自己的观念去约束别人,才会出现许多有“道德缺陷”的人。
庄子的观点
按照庄子的观点,所谓“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行为,都是人道毁弃,人为标榜出来的东西。举个例子,儒家强调的“孝”,一直以来都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尤其是在汉朝,普通百姓当官的途径之一就是“举孝廉”。汉朝皇帝的谥号也多加“孝”字,比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等称号。但这种彰显出来的“孝道”,真的是还是“孝”么?
大盗
动物界没有“孝”这一观念,它们只是凭本能做事。但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行为,依旧在这两个族群中延续。难道乌鸦和羊群中的长老也在滔滔不绝地教育着下一代?只是天性使然而已。而“孝道”自从被定义后,就有了各种规章制度来监督你的行为。如果你没有做到其中一条,那就是“不孝”。整个社会都在攀比孝道,但最终还是会有人做到“不合格”。于是就出现了“孝”和“不孝”的对比。那些本来孝道的人,便成了“大盗”中的一员。
皇帝
除此之外,庄子还在《胠箧》中谈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会被判刑诛杀,但偷窃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因为他们成了诸侯,所以是否“仁义”也由他们判断。这难道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么?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去追随他们的人,难道不会颠倒黑白么?
小偷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圣人”,不断提出新的观念,道德法则,所以社会才会一直动荡不安。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古代女子丧夫之后的守节问题,其实应该交给女子自由选择。
有人对丈夫从一而终,不想再嫁,我们需要尊重她们的选择。有些女子生活困难,想靠再婚缓解生活压力,也不应该过多干涉。但因为朱熹等人的刻意强化,导致妇女被套上了道德枷锁,宋、元、明、清的女子都在争那座贞节牌坊。但她们真的想要么?其实并非如此。
圣人
所以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意思就是说: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胁迫别人,这样的胁迫,会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人既不是圣人,也不是恶人,不要总讲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要多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没有绝对的圣人和恶人,只要没人抢占道德的制高点,就不会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大家想想,是这个道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