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必先正名的诗意
子路问孔子,卫君辄待夫子去辅助他治国,不知夫子将以何事为先。
孔子答以“必也正名乎”,未表示其他的意见。
正名的意思,马融以为“正百事之名”,郑康成以为“正书字”,史记以及宋儒以来的学者,大都主张正聩、辄父子之名分。但如解释正父子之名,则聩为父,应该继位为君,辄为子,应该退让。然而辄虽为子,事实上继位已久,何况灵公在世时已不视聩为太子,而有意立辄。诸注对此问题之解决,虽然所论都持之有故,但是否合乎孔子的意思,颇值得怀疑。
子路不以正名为是,所以说:“有是哉”,接之便指孔子的话为迂阔。他的意思是卫君辄在位已久,继续作君即可,“奚其正”,何必正名。
孔子纠正子路说:“野哉由也”,野字不能解释为鄙俗,应依孔安国注:“犹不达也”,不达就是对某事不明白,所以下句便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便须“盖阙”不说。
下面是孔子为子路解释必须正名的道理:
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最后是结语:所以,君子用一个名词,必使恰如事实,能以顺理的说得出来。能顺理的说得出来,必能行得通。君子说话不能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