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古代适合埋伏的地形描述

古代适合埋伏的地形描述

古代适合埋伏的地形描述

孙子兵法 始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所谓伏兵,大概可以引用上面这段《孙子兵法》里的话概括了,适合伏兵的地势有时并不一定是多么险峻的地形,而真正让伏兵凑效的应该是“出其不意”这四个字,这样才能最大效果地达到伏兵的效果。

此外按照《孙子兵法 九地篇》说道: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人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而最为合适伏兵的当属:争地、交地、衢地。其中争地最佳,一般为不熟悉的山林、险阻、沼泽,这些地方敌人一旦进入,不方便迅速退出,因此一旦中伏,很难展开有效的反击队形,士气也大受影响,将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具体一点,如峡谷间的羊肠小道、泥泞的沼泽区等。而交地是指可以相互连接援助的地形,便于我方互相联系围攻敌人,也可做伏兵之地,如山顶和山脚的人相互援助攻击敌人,取得交叉火力优势。而最次也要选择衢地,这是在战局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可以尽快地获得第三方的援助的地方,如邻近的大道附近,便于迅速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