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四大名陶的区别

四大名陶的区别

四大名陶的区别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器(荣昌区现为重庆市管辖,故“四川荣昌陶”改称“重庆荣昌陶”)、云南建水紫陶以其悠久的历史,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江苏宜兴紫砂

历史来源:始于明代中期,其草创期的作品,按今天的审美,其泥质、工艺制作水准都不能称作精良上乘,从出土的时大彬和吴经墓出土的壶上就可以看出来。清康熙以后,紫砂壶才渐入佳境。作为紫砂壶装饰特征之一的铭文,明代器物中不多见,有之也多见于壶底。清代铭文装饰就有所不同,陈鸣远、陈曼生之后,文人的大量参与,壶体上才常见铭文题刻。

原料:宜兴五色土

制备好的泥料:40-80 目,粗、含砂、可塑性好、干燥收缩率小

烧成温度:

1100℃—1200℃

釉料:不施釉

装饰特点:题刻、花器、仿生器

光泽度:出窑的颜色

干燥收缩率:8%

广西钦州坭兴陶

历史来源:清朝咸丰年间,广西钦州陶艺人胡老六,跟随父母从福建迁移到钦州定居。长大后,胡老六从军,在广东、江苏等地活动。一次,他在战场上收缴了一支烟枪,见其制作精美,视为珍宝,从部队回到钦州后,受烟枪启发,便开始着手采用新的方法研制陶器。他摒弃了传统制泥以泥和细沙混合制坯的方法,只取泥料;不要白泥、黄泥,只取紫红泥;不要山丘表层土,挖深层干净的紫泥土,然后搅拌、沉淀。他把钦江西岸紫红泥去沙提炼出纯泥,再制成烟斗和泥偶,烧制后又进行打磨,做出了第一个出现窑变色彩并有玉质感的坭兴陶产品,令人爱不释手,掀起了坭兴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钦州坭兴陶得以迅速兴起。

原料:坭兴钦江岸边的陶土

制备好的泥料:

180 目

烧成温度:

1100℃左右

釉料:不施釉

装饰特点:干坯题刻

光泽度:带火皮、磨砂、亚光

干燥收缩率:

10%-15%

四川(重庆)荣昌陶

历史来源:盛产花釉。分细陶和彩陶两种,前者胎薄质坚,后者多有纹饰。装饰手法丰富。釉色有朱砂红、西绿、黄丹、乳白、黑等。以黄丹釉为常见,朱砂和西绿釉为特色。荣昌陶器原产地为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的汉族传统艺术品。清代以前叫磁窑里,有史可证的陶器最早出现在汉代,明清时代得到广泛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该地有优质红、白陶土,质细色正,可塑性强,宜于制陶,主要制成民间日用粗器,如泡菜坛、罐、壶、碗、茶具、花盆、花瓶等。造型大方,釉质尚光。

原料: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的陶土

釉料:有素烧的、有上釉的

云南建水紫陶

历史来源:清道光年间(1821-1850),碗窑开始烧制吸大烟用的陶烟斗,至光绪间(1875-1908)陶工潘金怀将往日的粗陶烟斗制作工艺改进为先以陶土泡水滤浆,取泥制作烧成不上釉,以石料磨光。从而开创了制作细陶的新工艺,其流程主要有“取泥制坯、书写绘画、刊刻填泥、烧造成磨光”等八道工序。工匠向逢春发奋自学书画,将紫陶制作与书画刻填合二为一,开创紫陶制作工艺新时代。

原料:建水近郊五彩山的五色陶土

制备好的泥料:200—300 目,细、不含砂、黏性好、干燥收缩率大(能做到 400目)

烧成温度:

1100 ℃ —1200 ℃(最高温达1250℃)

釉料:不施釉

装饰特点:阴刻阳填、残贴

光泽度:带火皮、磨砂、亚光、亮光

干燥收缩率:

15%-20%

综上所述,在传统工艺中,建水紫淘的泥料最为细腻,是制作温婉可人“文人陶”的前提。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制作工艺已不再是不可攻破的壁垒。如果制陶人愿意尝试,无论是紫砂,还是钦州陶,抑或是荣昌陶、石湾陶,都可以用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实现其他陶种的制作,最终呈现的陶器作品,有可能与建水紫陶有着几分相似。

但是,各地的陶种历经千百余年的发展沉淀,无数匠人为之倾注毕生心血,才得到现如今的各自陶种的一整套完整的工艺。这其中不乏各式创新,有以失败告终的,有成功的,成功的自然就流传了下来。毕竟如果不把泥料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也许,就算不上好的陶艺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