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之约是什么求大神帮助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
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
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
”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
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
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
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
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
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
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
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
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
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
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
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
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
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此事《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均有载。
《史记苏秦传》更以“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誉之。
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人坚守信约,忠诚不渝。
三国魏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
”《玉台新咏古诗八首》:“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 这则故事后来演变成两个成语:“尾生之信”和“抱柱之信”,都是正面赞扬尾生讲信用的。
千古痴情,尾生蓝桥抱柱 翻阅《史记》,见《苏秦传》有语:“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
”不由得想起两个成语,一是“尾生之信”,一是“尾生抱柱”,都喻指人坚守信用,不违约定之意。
那么,尾生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尾生抱柱又是为何呢? 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盗跖》)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流传的时间久了,便成了传奇。
如果把时空倒转一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尾生翘首企盼的样子,也许会有些暗自着急,有“我等的人她不来”般的急切,有“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般的牢骚,但是他还是不肯离开。
直到洪水淹没他时,他的眼光所指之处,应当还是那位女子来时需经之径。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追求人格的圆满。
在期待中被洪水淹没的尾生,实在是信守承诺的贤者。
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历代文人对尾生多有褒扬之语。
三国时嵇康在《琴赋》中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
”如《玉台新咏古诗八首》中:“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更有李白在《长干行》中慨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 后世有人考证,尾生所抱之桥位于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
自此,有了“魂断蓝桥”一说。
只不过,看到如今新潮人士对感情的儿戏态度,比照尾生,倒叫人生出不少感慨。
尾生之约的情感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水崖之蓝桥,多美的意境。
还记得求学时,古文老师很动情地讲了“尾生之约”的故事后,我们却不约而同笑起来。
老师脸色略变,也没说什么,只轻轻叹了一口气。
瞬间大家的笑声僵住了,那声叹息里分明隐藏着些许苦涩。
相对于“牛郎织女”和“梁祝化蝶”,“尾生之约”更加感动我的内心。
我曾在一次席间讲述这个故事,话音刚落,一女孩就抢着说,尾生真是一个大傻瓜!举座皆笑。
我无言以对,不能怨怪他们,在这个社会上,假如真的像尾生一样,几乎没人会为他的傻瓜质疑。
后来,我再也不讲这个故事了,我怕人们一次又一次亵渎了尾生的信念。
在现代人眼里,尾生无疑是过时而迂腐的,他只知道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说好了就一定要践行,他只奉行“一诺千金”。
这既是他的坚守,也是他的浪漫。
精明的现代人经历的是太多的许诺和太多的违约;见得太多的,是昨天还对天发誓“海枯石烂心如铁坚”的痴情人,就成了今天这个“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负心者。
有一首歌唱出了现代人的浮躁:“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 ,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
而一个小小的尾生仅凭坚守那个或海誓山盟或漫不经心的约定,“抱梁柱而死”名留青史,似乎显得那么另类而离经叛道。
尾生的故事起初是盗跖作为反面例子讲给孔子听的,“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才有少许人渐渐认识到尾生重情守义明信的可爱与可敬。
于是便有了“常存抱柱信,岂登望夫台?”的感叹,于是便有了“安得抱柱信,皎月以为期?”的浅唱,于是便有了“风波若未乖前约,一死何辞更抱桥。
”的低吟。
而今,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尾生、理解尾生、欣赏尾生、愿做尾生呢? 或许,只有在时间的向度里,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故事。
为一段已经开始、不断延续而且渐渐成为虚无的时间所裹挟,尾生无所适从。
与其说他无法面对未来,不如说无法面对过去。
在尾生的等待中,被等待的女子身份渐渐改变——由情人变成一个可以证明他曾经等待过的人。
而这个证人久久不来,这时上涨的河水,也许正合他意。
虽然他对这个女子可能是一相情愿的单相思,明知她不会赴约。
虽然他不是抱定必死的念头而来的,现在死却未必不是一种完美结局,因为他越来越想以死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
苏秦说“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
信至如此,何肯杨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不妨理解事已至此,尾生必须完成一种自我观照,而我们称之曰信。
对尾生来说,信是结果,不是动机,在桥下的他孤独无告,信,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了。
用生命的代价,捍卫一个信念的坚挺。
有人会说傻瓜,似乎有些轻佻;有人会说英雄,似乎有些悲壮。
我认为对尾生来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被爱充溢着,应该不算太悲哀。
也许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完成了一种自我超度。
诗人洛夫《爱的辩证》一诗最能表达尾生的心声:“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
” “尾生之约”,中国式的蓝桥之约。
尾生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下,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下。
对于这样凄美绝伦的故事,但愿我们不能只留下一声叹息。
怀念尾生 劳燕知倦相与归,可怜尾生犹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