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汉代陶楼什么用途

汉代陶楼什么用途

汉代陶楼什么用途

汉代(特别是东汉)某些较大的墓葬中陪葬用的陶制建筑物模型。多出土于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质地有灰陶或红陶,也有涂一层薄釉的。种类有简单的井亭、畜圈、碓磨、仓廪,复杂的住宅、塔楼,以至于坞壁等,形式也富于变化。在平面形状、层数、结构、屋顶式样、柱梁、斗栱、平坐、勾阑、门窗、踏步、脊饰、瓦件等细部处理方面,都提供了比文献、壁画和画像石更为具体的形象资料。

在结构上,由建筑正面的柱、阑额、斗栱以及山墙面上刻划出的梁架等明显看出大多数建筑都是木构架的。某些住宅、仓楼、阙或坞壁的外壁,带有显著的收分,反映出是夯土或砖石砌筑体。也有少数仓屋是干阑式的。

就屋顶形式而言,主体建筑以四坡顶居多,悬山顶次之,还有采用重叠的双层顶,在悬山顶下加单坡周围廊,是后世歇山顶的雏形。附属建筑如门廊、仓屋等,用两坡顶,也有用单坡、卷棚或囤顶的。屋顶坡度平缓,檐口基本平直,但屋脊端部已有起翘,并饰以叠砌的筒瓦头或简单的鸱尾。正脊中央则常用朱雀等华丽的装饰,如河南灵宝县 张湾东汉墓出土的陶楼所示。屋面的瓦垄较宽,其间施以有圆勾头的筒瓦。山面已使用排山。

汉明器陶楼

建筑立面以一、二、三开间为多,大型仓楼有四、五开间的。住宅层数一至三层,仓屋一至四层,塔楼三至五层,其他房屋一般都是一层,惟大门有时上面有门屋,则为二层。一般建筑的分间和塔楼角隅,都用断面为方形的柱子。其他形式断面的柱子少见,可能是陶楼尺度太小,制作时不易表现的缘故。

陶楼的屋檐、平坐下或柱头上,常施斗栱,以一斗二升或一斗三升单栱造为常见。按使用部位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和平坐铺作之分。通常在伸出的梁头上置斗栱一朵,以承出跳的屋檐或平坐,但转角铺作在结构和造型上还未臻完善,有的在屋角出45°挑梁,上置斗栱一朵(与相邻二檐口线各成夹角45°);有的在此45°挑梁上,另置一垂直相交的横栱,栱端各置斗栱一朵(每朵斗栱皆与所在檐口平行);或在角部45°向上斜出支撑,直接支承屋檐;还有的在转角两面墙上均正出挑梁和斗栱承屋檐,而完全不用转角铺作的。柱头铺作大多用一斗三升,少数在柱侧出实拍栱一道。补间铺作有用人字栱的,最简单的仅立蜀柱一根。在斗栱造型上,已相当明显地表现了斗耳、斗欹、栱眼和栱头卷杀,同汉代石墓中的斗栱甚为吻合。

门多为板门,有的已在门额上置门簪二至三枚。窗有棂条窗、支窗、漏窗和气楼天窗等几种,纹样以直棂、卧棂、斜方格等为常见。

勾阑望柱有出头的和不出头的两种,前者端部常施笠帽形柱头。阑板有卧棂、直棂、套环、套方、钱纹多种,也有几种混合使用的。平坐勾阑上常施以较宽的面版。

室外踏跺较简单,仅有阶梯形的“墄”,而无斜平面的“平”,通常于正面阶下置一、二处,个别住宅有置于山墙外侧的。某些陶楼前有庭院,入口处置双阙,阙间施以短檐。院墙墙顶也用两坡压顶。

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东汉地主豪强住宅──坞壁明器,是陶楼中规模较大的。平面为方形,周围环以高墙,四角各建两层角楼一座,角楼间有阁道相通。中央矗立五层塔楼一座。在汉明器陶楼中,用梁架承重、坡屋顶以及院落式组合等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已经清楚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