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黄鹤楼的历史

黄鹤楼的历史

黄鹤楼的历史

溯源黄鹤楼的来历,学术界多认为,武昌夏口城设立的军事瞭望哨就是黄鹤楼的前身。

夏口城的建立应该从关羽走麦城说起。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军伐东吴,在夷陵大败。东吴和蜀国结仇,为了屏障首都武昌(今鄂州),遂在江夏山(今蛇山)建立夏口城。

《三国志》对此有明确记载:黄武“二年(223)春正月,……城江夏山”。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夏口城的修筑在吴国历史上不是小事,1700多年前的军事城堡,用今天的眼光看,不过一个小土城,方圆只有二三里,但郦道元《水经注》认为这个小土城具有“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的气势。

夏口城修筑17年后,孙权下诏:“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在孙权的新诏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楼”的信息,谯楼即城门上的瞭望楼。但这时夏口城起的谯楼,是黄鹤楼的前身吗?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三国志》和《水经注》没有一个字涉及黄鹤楼。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黄鹤楼最早是三国时黄鹄矶上的瞭望楼呢?这与唐代李吉甫(758—814年)撰写的《元和郡县志》有直接关系,该书如是描述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后人解读这句话,把建楼的时间固定为黄武二年,把黄鹤楼固定成军事瞭望楼,并把这个军事瞭望楼固定在黄鹄矶上。

凡军事瞭望楼,都是为了登高警戒。夏口城背依江夏山,本身就具有了“开势明远”“游目流川”的优势;况且在冷兵器时代,常常会兵临城下,遭遇围城,把军事瞭望楼搭建在城外几无先例,但利用城门上的谯楼居高望远则是常态。夏口城又怎么会把瞭望楼建在城外的矶石上呢?也许有人会说,黄鹤楼是搭建在夏口城内的。笔者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但郦道元《水经注》中明确说到:“船官浦东即黄鹄山……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鹤湾,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三年孙权所筑也。”这个黄鹄岸当是后来的黄鹄矶。由此可知,夏口城并非直接与黄鹄岸相连。所以,“黄鹤楼最初是建在黄鹤矶上的瞭望楼”这一点颇值得商榷。

李吉甫是地理学家,他生活的年代,黄鹤楼已经成为天下名楼。他登临黄鹤楼,观察地理形貌,记述历史,描述现状,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李吉甫的“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名楼,为黄鹤楼”其实描述的是他看到的现状,也就是“在原夏口城的西南角,有一个黄鹤楼,楼因黄鹄矶而得名”。

黄鹄矶上真正出现军事瞭望楼当在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的第五位皇帝刘骏登基第二年,即公元454年,就把荆、湘、江、豫四州中的八郡划出,设立郢州,这就是历史上的“分荆置郢”,郢州的治所设在夏口。夏口遂从县治所在地升为州治所在地。首任郢州刺史为国戚萧思话,他对夏口城进行维修和扩建,让夏口城变身为郢州城(亦称郢城)。

萧思话扩建的郢州城沿蛇山西端北坡而上,直至山脊。《南齐书》记载:此城“据黄鹄矶,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所谓“边江峻险,楼橹高危”,其意是新城的城墙延到了江边,城墙上还建有用以侦察、防御、打击攻城之人的“楼橹”(楼橹系古代作战时搭建的没有顶盖的高台)。

注意,这个“楼橹”据黄鹄矶,高到可以“瞰临沔汉”,可见作为瞭望及防御的作用不可小觑。笔者以为,如果一定要把黄鹤楼的前2身固定为军事瞭望楼,那么,黄鹤楼的前身应该是这个建于南朝的“楼橹”。(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