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如何看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何看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何看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忘掉自己,与万物化而为一;神人没有有意的作为,无意求功于世间;圣人无心汲汲于声名。

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中的修养最高的人物,如果从境界高度上来看,显然由低到高是圣人、神人、至人,则境界最高的至人可谓知“道” 之人,神人次之,圣人又次之。另一个角度上,这里也可以以互文解释,得道之人可以叫做至人、神人、圣人,也必定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我个人则更倾向于前者区分境界高低的理解。

圣人是在儒家释义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在庄子思想中却排到最后,因为圣人只做到无名,而做不到这里说的更高境界的无己、无功。像儒家所推崇的圣人黄帝等等,《庄子》后文中往往将其作为标靶,认为这样的圣人以有为的“仁义”之治,扰乱了人民的本性。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圣人们做不到无功,只会有为而治,这在庄子看来是不合理的,甚至在《胠箧》中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极力批判这些所谓“圣人”。总之,庄子对于儒家这些所谓圣人大抵抱有一种批判,至少是怀疑的态度。

而《庄子》中一个典型的圣人形象就是出现在本篇后文中的许由,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名是实的附属品,难道我是为了这区区附属品吗?许由可以说是做到“无名”了,他没有追求声名的想法,把声名看作一种无用的附属品。《庄子》后文的许由往往也是一种正面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出现。

至于“神人无功”的理解,这里的“功”如果理解为平常意义上的功绩功业似乎不妥,功名往往一体,有伟功则有伟名;圣人已经无意声名了,更高境界的神人还只是无心功业的话似乎解释不通。这里的“功”大概可以理解为作为,行为;即所谓神人已经不需要有意的作为来维持自我了,后文中描写藐姑射山的神人为“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孰肯以物为事”不屑于插手世事,不需要有所作为。而“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德行将要与万物混同为一,即将达到最高境界了。

在《素问》中说至人“亦归于真人”,实际上在《庄子》后文中的《大宗师》开篇也暗示了这种观点:“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天与人不相胜,不相抵触,是所谓“天人合一”,是“两忘而化其道”,没有是非好恶之分,与大道混同为一,就是“至人无己”的境界,自我已经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天为徒”、“与人为徒”,和自然无所区别。《知北游》中说“至人无为”,与孔子所感叹的“天何言哉”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