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直谏唐高宗主要讲述的是
唐代名臣狄仁杰,在清官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机智断案、犯颜直谏的故事,至今仍为人称道。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狄仁杰任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不畏权贵上书弹劾,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高宗却下诏赦免。狄仁杰谏道:“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臣流放到荒漠之地,让以后的忠臣看看谏臣的下场吧!”高宗听后,同意了他的弹劾。史书记载:“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狄仁杰敢于犯颜直谏,不仅仅是因为胆量过人,更主要的是他心中有法,再加上高超的劝谏艺术,使得他与唐高宗建立了相互信任的“诤友”关系。公元676年,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的柏树,时任大理寺丞狄仁杰经过审理,判权范两人免官除名,但盛怒之下的高宗非要处死他们不可。狄仁杰上表奏道:“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意思是说法律是陛下制定的,我是依法公正判决。您怎么能以几棵柏树而不顾法律枉杀大臣呢?我不能接受您的命令。高宗悲愤难已,哭泣说:“权范两人砍伐先皇昭陵的柏树,置我于不孝之地。知道你是个好法官,判决得没错,但是法容情不容,必须处死他们!”
朝堂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狄仁杰不愧是一代能臣,只见他缓了缓,说:“自古臣子批逆龙鳞、犯颜直谏不容易。但我认为如果遇到桀纣这样的昏君难,遇上尧舜这样的明君是容易的。我今天遇到了您这样的明君,是不怕会像比干那样被处死的。汉朝时有人盗取汉高祖宗庙玉环,汉文帝想要灭其族,张释之当廷诤谏,汉文帝因此只杀其一人;魏文帝曹丕想迁徙人口十万户到洛阳,辛毗拉住他的衣襟不放力谏,最后魏文帝只好下令减半。”
高宗静静地听着,并不搭言。狄仁杰乘势说:“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意思是说陛下您要不听我的劝言,我死后没脸见那些地下的忠臣们。此时,高宗情绪平复了许多。狄仁杰抓住时机,转入正题道:“陛下的律法悬挂在宫外阙门上,权范两人罪不至死而您却要处死他们,如何取信于天下?现在只因误砍几棵柏树便杀掉两位大臣,后世又将如何看待陛下?”至此,高宗终于被说服,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并称赞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不久,便升狄仁杰为寺御史,让他去督察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