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伊氏祖先是谁

伊氏祖先是谁

伊氏祖先是谁

宁化伊氏家族,清代出了一个大书家伊秉绶。事实上,伊秉绶前后,伊氏家族还出了一些名气略小的人物,是宁化著名的书香门第。从家族史的角度看,伊氏在宁化生活了一千多年,默默无闻,最后两百多年才出人头地,大器晚成。t

据《伊氏族谱》叙述,伊氏祖先唐末就来到了宁化。唐乾符二年(875),伊文敏、伊文景兄弟举家南迁入闽,卜居宁化武曲锡源驿(今河龙乡境)。伊文敏生子伊显,伊显又生了5子,必豪、必富、必稔、必达和必文。后来,伊文敏兄弟返回河南祖籍地,所以宁化伊氏奉伊显为开基始祖。891年,伊氏五兄弟分家,变成五大房。宋元明三代,伊氏家族以农耕为主,没有出过一位进士或举人。明代,伊氏家族出过一个读书人伊天佑,岁贡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任知县。这是一个孤例。t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也就是伊氏家族迁入宁化896年后,城关的伊朝栋考中第一个进士。从此,科举的大门向伊氏家族敞开。t

伊朝栋是伊秉绶的父亲,1759年乡试中举,1769年中进士,历官刑部郎中、光禄寺卿。他还是个理学家,著有《南窗丛记》、《赐研斋集》等著作行世。伊朝栋高寿,79岁去世。城关的伊氏宗祠里,原先还高悬一块“千叟之一”的牌匾,纪念他参加嘉庆元年(1796)朝廷举办的“千叟宴”这一盛宴。他的坟墓还在,墓志铭为翁方纲撰文、阮元书丹,皆一时名公巨卿。t

伊秉绶(1754-1815)为伊朝栋之子,因为父亲的缘故,所受教育非常完备。少年时受教于宁化名儒阴承方。26岁时中乡试。1784年赴京应考,留居北京,游于朱王圭之门,还在纪昀家馆课其孙,向刘墉学书法。中进士后曾任刑部主事、惠州知府和扬州知府。他以书法光耀古今,是伊氏家族最出色的人物。伊氏诗书传家,儿孙都有出息。伊秉绶的儿子伊念曾,1813年拔贡,官严州府、绍兴府同知,精书画。杨守敬《学书迩言》甚至认为伊念曾的书法不亚于其父:“其子梅石几与父埒,而为其父所掩。”伊念曾的儿子伊性存曾分发江苏县令,晋衔同知,袭云骑尉。很不幸,1861年太平军围严州城(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三月,粮尽城陷,伊念曾、伊性存父子并全家20多口男女老少集体遇难。t

严州城难时,伊性存的儿子——伊秉绶曾孙——伊象潮正好游学杭州,幸免于难。伊象潮曾授宁波府巡盐水利通判,著有《说文名物记》、《砚余瞥记》。伊象潮之子伊立勋,曾做过无锡知县,直隶州知州,四品衔补用知府。民国年间寓居上海,鬻书为生,无论识与不识,无润不书。伊立勋喜篆刻,书法四体皆精,隶书继承其祖遗风,渊雅古朴,意态从容,于严整、简净中显机趣。很多人喜爱并收藏。t

伊朝栋科举晋官后,不但改变了子孙后代的命运,还带动了宗亲向学之风。1811年,城关伊氏家族又产生了一位进士伊云崧。伊云崧是个早产儿,母孕七月而生,身体瘦弱,却极其聪颖,从小有神童之称。家里很穷,父亲把他送到饼店当伙计,他只好深夜在油灯下读书。老板怪他耗费灯油,每晚限供油一盏,幸好隔壁住着一家富户,经常灯火通明,让他有机会就着壁缝透过的灯光夜读。他曾先后出任广东徐闻知县和开平知县,38岁去世。伊云崧开了个好头,儿孙们也都变成了读书种子,得意于科场。他的儿子伊绍鉴于1849年中举,孙子伊象昂夺得1894年福建乡试解元。t

翻读伊氏家谱,我有种感觉,唐宋元明几个朝代,伊氏家族似乎在冬眠,清代才突然惊醒,发奋用功,以科举起家,迅速转型为书香门第。t

伊氏家族是公元875年迁入宁化的,至清末1905年废科举,共1030年。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个家族在宁化山区务农为生,灰头土脸,与文化无缘。到了第884年,突然有个伊朝栋中举,10年后中进士,从此咸鱼翻身,伊氏家族的潜力突然爆发出来,一口气出了三位进士,一连串的举人,涌现了众多官宦、学者和书画家,在文化上颇有建树,其中伊秉绶更是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人物。t

一个人往往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假如没有伊朝栋,宁化伊氏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