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九州的历史

九州的历史

九州的历史

一、九州概念的起源

九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其中《尚书·禹贡》记载了古代中国被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一划分被认为可能是夏制。此外,《周礼·职方》记载为冀、兖、青、扬、荆、豫、雍、幽、并;《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为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幽;《尔雅·释地》记载为冀、兖、徐、扬、荆、豫、雍、幽、营(《尔雅·释地》为殷制,里“营州”和“青州”表述一个意思,可视为一致)。这些不同出处的记载大同小异,反映了九州概念在古代的存在与传承,不过不同时期的划分有所差异,例如《史记·夏本纪》有梁州无幽州,《周礼·职方》有并州无徐州等。

二、九州划分的依据

  1. 导山依据
    • 九州划分依据山川的走势及其分水岭,山一般在各州的中心地带。山的海拔越高、跨越面积越大,该州疆域往往越大。例如雍州境内山高大,是“九州”中最大的州;而徐州及青州地区境内无突出高山,疆域相对较小。
  2. 导水依据
    • 河流的流向也是划分依据。“州”字最初意为“水中可居”,可见水的重要性。河流和大海是重要划分界限,河流为生活提供水资源且是天然阻隔,因此有以水为界的情况。如徐州、扬州间河流明显,划分较容易;而雍北、冀北、幽北等地区因无大河阻隔,界线不明确。
  3. 方位依据
    • 按照方位进行划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九州可看作大型“九宫格”。如“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等,冀州居于中心,其他州拱于外,有些州的划分是为了满足冀州的中心地位,体现了自然区划与政治区划的结合,在山地丘陵按山脉划分,平原按河流划分。

三、九州疆域的大致范围

  1. 冀州
    • 是黄河东、南、西三面围绕的区域,形状为长方形,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东南部等地。
  2. 兖州
    • 西、北边界和冀州接壤,大禹时代曾是黄河的东河(现在是黄河故道),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临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等地。
  3. 青州
    • 西边界是济水和兖州接壤,东、北边界是黄海(古称东海)和渤海,包括整个胶东半岛,在远古为东夷之地,周代为姜尚封地齐国,大致为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区域。
  4. 徐州
    • 北部边界和青州接壤(在曲阜 - 泰山东至黄海),东临黄海(古称东海),南界淮河,西部边界是泗水,地处黄淮平原,位于江苏西北部。
  5. 扬州
    • 北边界与徐州隔淮河相望,南至长江以南的衡山一线直至黄海、东海边,有长江自西向东过境,地处江苏中部,长江、运河交汇处。
  6. 荆州
    • 北起湖北省房县的荆山,汉水是西部边界,泗水至九江一线为东部边界和扬州接壤,南部边界在衡山一线,地处湖北省中南部。
  7. 豫州
    • 西南角是荆山,北部边界为黄河的南河,东起泗水,西部边界与今天的河南陕西分界相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汝南县,地处淮北平原。
  8. 梁州
    • 西部边界为黑水河,梁州南和雍州北在祁连山 - 渭水一线分界,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9. 雍州
    • 西部边界为黑水河,东部边界为山西陕西省界的西河,雍州北和梁州南在祁连山 - 渭水一线分界,今位于陕西省凤翔县,是周秦发祥之地。

四、九州对后世的影响

  1. 行政区划方面
    • 为中国后期出现的州郡制提供了依据。后世的兖州、豫州、幽州、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凉州、荆州等州的划分基础主要是九州,依照山岳河流划分,如雍为凉、梁为益。州郡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后续政权统治的依据之一。
  2. 贡赋体系方面
    • 《禹贡》和《周礼·职方》记载了各州的物产、山川形势,调查国土资源后,划分了九州地界、土壤等级,根据土地条件、自然资源建立了贡赋体系,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根据各州土壤肥沃程度、地势高低、作物种类、收入多寡制定了九个等级的田赋,还考虑距离“中央”的远近,使各“州”负担平均,以实现各地方诸侯及蛮夷对中央的服属关系。

五、九州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后来从冀州中分出幽州、营州、并州三州,与原有的九州合计共十二州,所以九州又被称为十二州,这体现了九州概念随着时间推移在地域划分上的发展演变。此外,在奇幻文学领域,九州还被遥控、潘海天等七个奇幻作家创造为拥有详细设定的架空世界,晁王朝将已知区域划分为殇、瀚、宁、中、澜、宛、越、云、雷州,晁朝末年地震和洪水将九州分隔为三陆:北陆、东陆、西陆,这个架空世界有不同种族生活在不同州,与传统九州概念不同,是现代文化创作对“九州”概念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