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被贬通州是哪一年
元稹,字微之,诗人,与白居易合称“元白”,世居洛阳生于长安。唐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接着,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名列第一,授予左拾遗之职,后又任监察御史。
元和五年(810年),因得罪内廷大臣,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直到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才奉召从唐州入京都。
元稹本以为清苦无聊的贬谪生活就可以结束了,可以回京城施展抱负了,于是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诗如泉涌。归途中,他作了《桐花诗》及《西归绝句》等十二首诗。其中有句云:“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可是,新生活都还没有来得及开始,仅仅三个月不到,他再次遭贬为通州司马。他无可奈何,于当年三月“一身骑马向通州。”更让人没曾想的是,四年后,即至元和十四年(819年)春,他再由通州司马迁虢掳州长史,乘船从万县出川。
可见,元稹在通州当了四年的司马。唐代通州为今四川达州市附近,治所通川县即今达县区。那时的通州仍被视为蛮荒之地,遭贬的官员经常“送”到那里去。
当时元稹由于愁病在身,于三月末出京,一路走走歇歇,加上蜀道艰险,直到闰六月才抵达通州。
刚到通州时,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酬乐天雨后见忆》中云:“雨滑危梁性命愁,差池一步一生休。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还向好友白居易讲了通州的恶劣环境和自己痛苦抑郁的心境,《叙诗寄乐天书》云:“通之地,湿热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札死亡过半,邑无吏,市无货,百姓茹草木,刺史以下,计粒而食。大有虎蛇蟆虺之患,小有蟆蚋浮尘蜘蛛虫各蜂之类,皆能钻啮肌肤,使人疮疒有。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犹如游走于人间地狱,他在《进诗状》中长叹:“夫何以仆之命不厚也如此!智不足也又如此,其所诣之忧险又复如此!”
没多久,元稹就染上了瘴、疟病,差点死去,后又病疟二年。为此,白居易在《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中,用了两句诗对元稹当时的处境作了概括:“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司马一职,原是地方刺史官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中唐时期的司马,仅为承旧制、设备员,且多以处置由京官迁谪外地的人,已成一种冗员散职的性质。白居易在《江州司马厅记》中,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通俗易懂地描述了“司马”一职,道:“凡仕久资高,髦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
换句话说,当时的司马仅为居位享禄、无权无责的不治民闲官。遭贬的官员成为司马后,不可能在任上有所作为,多数是游荡于山水诗酒之间。
元稹在任上难以施展拳脚,有所作为,也难以像白居易那样“从容”。他将自己的命运和严峻的政治局势联系起来,顿感前途渺茫,那些当官前的憧憬几乎幻灭。如他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道:“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但是,不得不说在通州这段时间,元稹写出了他人生中最辉煌,最有代表性的诗作,以及诗歌理论。如今还可以见到元稹在通州所作的诗歌,共计有180多首,约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
在通州任司马期间,元稹利用手中仅存的一点权力,发动、组织通州的民众,开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乃劝州人,大课芟銍”。在古代,粮食增长了,人口就增长;粮食不足,人口就很难增长。元稹所作的这件事对通州民众的利益很大。
其次,针对当地的一些风俗陋习,如生病不看医生,找巫师等,元稹开始引导教育他们,如利用祭神为由,让老百姓逐渐改变固化的价值观。
再次,为了调整不合时宜的政策规定,元稹还将这些政策进行整理简化,让老百姓能够自发去遵守这些根据他们实际情况而量身自定的政策。
在《告舍竹山神文》中,他写道:“今天子斩三叛之明年,通民毕赋,用其闲余,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耕张本.自十月季旬,周甲癸而功半就”。
据说,元稹曾亲自监修了一座并不雄伟的“戛云亭”,至今还孤立于洲河岸的翠屏山顶,可惜的是早已被树木荒草以及民居所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