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重的古代典故
大家好,我是智囊智囊。
这个问题提得稍微有些笼统,咱们就讲一个关于尊敬他人的故事吧。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这段故事中,子击即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子方即田子方。
这个故事就是魏击看到田子方以后,下车以示尊重。
结果这个田子方不开眼,礼都不还。
魏击受了委屈,追上去问。
老子TMD是太子(那时候没有太子,领会精神),能嚣张;你TMD一个泥腿子你嚣张的什么?
田子方回答,当然是我这样的泥腿子能嚣张了。
国君嚣张了搞不好会丢了国家,士大夫嚣张了搞不好会丢了宗庙。
我一个泥腿子,再嚣张也还是个泥腿子,光脚不怕穿鞋的。
我有啥好怕的?
在《东周列国志》里面,这个故事又被演绎了一番。
【(魏文侯)乃使其世子击为中山君,击受命而出,遇田子方乘敝车而来。击慌忙下车,拱立道旁致敬。田子方驱车直过,傲然不顾。击心怀不平,乃使人牵其车索,上前曰:“击有问于子,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笑曰:“自古以来,只有贫贱骄人,那有富贵骄人之理?国君而骄人,则不保社稷,大夫而骄人,则不保宗庙。楚灵王以骄亡其国,智伯瑶以骄亡其家,富贵之不足恃明矣。若夫贫贱之士,食不过藜藿,衣不过布褐,无求于人,无欲于世,惟好事之主,自乐而就之,言听计合,勉为之留。不然,则浩然长往,谁能禁焉?武王能诛万乘之纣,而不能屈首陽之二士,盖贫贱之足贵如此。”太子击大惭,谢罪而去。】
《东周列国志》里多了四个典故,分别是楚灵王骄纵亡国,智伯瑶骄纵亡家,武王伐纣和首阳二士的故事。
楚灵王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暴君,太嚣张了不可一世,最后终于丢掉了王位自缢而死。
智瑶是春秋战国时晋国的执政大臣,联合韩魏攻打赵国(那时候还没有赵国,那么个意思,领会精神),就在将要取得胜利的时候,因为太过嚣张,被赵魏韩三家联手击败。
智瑶的死还不能平息赵无恤的怒火,还把智瑶的头拿来当马桶。
这两个故事都充分地说明了,越是身居高位越要与人为善,否则就是国破家亡的结局。
武王伐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武王伐纣以后,两个商纣的老人,伯夷和叔齐耻于当周臣,并发誓不吃周粟,是为“不食周粟”。
此二人隐居在首阳山,以吃野菜为生。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然而,就算不吃周粟只吃野菜,这野菜也是在周朝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所以,这两位,舍生而取义,在首阳山上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无所有自然可以笑傲江湖,傲视群雄。
但我想,“一无所有”不应该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追求。
所以,越是想向上的人,越要与人为善。
这魏世子击,也就是日后的魏武侯,不也是能够尊重泥腿子田子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