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豆腐为什么出名
它源于西汉,先在安徽,湖北一些州郡的豪门贵族,达官显贵府第中制作享用,后流传到汉水,淮河一带。剑门关镇的豆腐制作技术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姜维在汉中被魏将钟会,邓艾打败后,退到险隘剑门关。当时姜维营中兵疲不能战,马乏不能骑,眼看蜀北屏障剑门危在旦夕。剑门一地方官忙向姜维献计:闭关三日不战,号今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此计确实很灵。使士兵和战马体力迅速得到恢复。三日之后,姜维仅引五千兵将杀下关去,大败钟会,使魏兵倒退数十里下寨,解了剑门危急。
又传当年唐玄宗入蜀途经剑门,因身体疲劳,又思贵妃,寝不安,食无味,人们给他端来一碗剑门豆腐,他顿时胃口大开,一时高兴,便将这儿的特产黄豆封为“皇豆”。
剑门关镇的豆腐以剑门山区砾岩油沙石土出产的黄豆为原料,使用来自剑门七十一峰的“剑泉”水,经浸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脱水等工序制成。剑门豆腐颜色雪白,细嫩鲜美,口感不涩,且有淡淡清香,并韧性极强。采用炒、炸、熘、烧、炖、蒸、氽、凉拌等烹调方法,可制作出200多个品种的菜肴。
剑门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点出的豆腐不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来上口。剑门关镇古朴的小街上,至少有100多家豆腐店的招牌令人目不暇接。随便走进一家,菜单上全是豆腐菜品,一二百个菜名看得人眼花缭乱,没饱口福先饱眼福。剑门豆腐大致分二类:
一是传统家常菜,如麻辣豆腐、鸡八豆腐、熊掌豆腐等;二是做法与三国典故有关的,如桃园三仁豆腐(花生仁、核桃仁、杏仁)、周瑜水师(豆腐烧鱼)、火烧赤壁(锅巴豆腐)等。而且,“剑门豆腐”的最大特点是:白、细、韧、香,就是离剑门关仅三十里的剑阁县城也比不上。县城和其他地方有人把剑门关制作、烹调豆腐的好手请去,但做出的豆腐色、香、味却无法与剑门豆腐比。究其原因,除了制作工艺精细独特之外,有二:
一是制作剑门豆腐的水是来自剑门七十二峰的山泉水;二是高蛋白质含量的特产豆子,产自剑门七十二峰的石沙地。
现在到剑门关吃豆腐,还能吃到它的创新菜哩!所谓创新豆腐,即分为创形和创味两种。前者如水井豆腐,白盘中间倒扣一玻璃杯,杯中三分之二是清水,水面上飘着一朵萝卜雕成的小荷花。店家端上桌后嘱咐:杯子是看的,不要碰。杯子周围的什锦豆腐才是吃的。食客们便一边吃、一边看、一边猜这道菜是怎么弄出来的,一顿饭平白增添了许多热闹。而创味菜的典型是杯胎豆腐。这是一道像形菜,盘中有十几个金黄色椭圆形的豆腐球。整盘杯胎豆腐像怀胎的母兔,兔肚子是鸡蛋包豆腐、豆腐包肉馅,层次分明,各层味道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