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人什么意思
在古代,门人又称门生,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泛指学生与弟子。
早在春秋时代就有“门人”的称呼。孔子聚徒讲学,无论是亲授业者,还是转相传授者,一律称之为“门人”。《论语》一书中,先后八次出现了“门人”的提法。
到了战国,不仅仅是授业弟子,连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也被称为“门人”。这些食客才能出众,属于“士”阶层的一部分,有一身的肝胆侠义。
西汉初年,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以及秦末战争的爆发,讲学授业和寄食游说都受到极大打击,因而在历史文献中有关“门人”的记载很难找到踪影。
扩展资料:
隋唐以后,由于科举制的兴起,“门生”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科举的主考官被称为“座主”;及第者,就称为“座主”的“门生”。伴随着“座主”与“门生”这种特殊的密切个人关系,往往易形成派系之争,甚至发展成与中央专制集权相对抗的政治势力。
但是,既然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好办法,这种关系就难以禁止。于是,宋、元、明、清以来,“座主”与“门生”这种特殊关系依旧保持了下来。
科举制实行后,从传道授业方面讲,师承关系上仍沿用“门生”的称呼。一个学问家有许多“门生”,比如南宋朱熹有名可查的“门生”就达五十四人之多。师者,不仅仅授学问,还要传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也就是政治倾向。
在明代,东林党人设书院讲学,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门生”与“师长”一起探讨治国之道,他们就是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到清代,“门生”与“师长”的关系,就是师承授受的学问关系,不与政治沾边,这可能与避免文字狱有关。不过,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向官僚统治阶级投献“门生帖子”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瓦解,“门生”的称呼,也已作废。除偶尔称“弟子”外,一般都以“学生”代替,且只表示学问上的师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