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李白为何多次在诗中提到谢公

李白为何多次在诗中提到谢公

李白为何多次在诗中提到谢公

李白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出身江南大族,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在政治上,谢灵运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语气精雕细琢,为当时诗坛带来新鲜气息。故艺术上,他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篇》)。极大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之诗风,使人耳目一新。

谢灵运,这位南朝名士,为谢安侄谢玄的嫡孙。对这样一位出身名门大族之人,李白何以如此青睐?也许有两条理由,一是对其清新自然的五言诗的认同与继承,一是对其纵情山水的隐逸生活的仰慕与向往。这只是表面上的联系。事实上,谢灵运并非陶潜一样安分守己的隐士,他的骨子里充斥着傲岸、矛盾与叛逆。他在京城任职时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当权者认为他“多愆礼度”,不给他军国要职。入宋,又被降爵为侯。少帝时下放为永嘉太守。特权地位的丧失,政治理想的破灭使他疏于政务。遨游山水。再后来称疾辞官,隐居会稽,扩建庄园,“寻山陟岭,伐木开径,往往从者数百人”,常惊动县邑,误为“山贼”。谢的骄横狂妄不为世道所容。被地方官诬告谋反。后来,他真的“兴兵叛逸,遂有逆志”。兵败被俘,在广州问斩。对这样一个悲壮人物,毛有他独到的评点:“谢灵运一生矛盾”他“想做大官而不能,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真可谓“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登池上楼》)至此,一个真实的谢灵运浮出水面。他的性格是傲岸的,他的扯旗造反是叛逆中的冒险,于是因此酿成了谢一生的悲剧。

反观李白。一生傲岸自不待言,而他的矛盾与叛逆与谢有相通之处。他敢于对孔圣人指手画脚。敢于要权贵小人为他脱靴折腰,他亦儒亦道,欲进还退,而在李白诗中,我们仅看见他对谢灵运隐逸生活的咏诵,如“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其实,这种隐逸的背后蕴藏的是他们共同的傲岸狂放,叛逆不羁。是对那个时代或的不满和反抗。但李谢二人还是有差异的,谢的叛逆声势浩大些,反叛的行动干脆彻底些,落得的结局悲壮些。这与谢的身份,地位、财产有关,而李白只能从思想上,精神上,感情上与之共鸣。行为上却无法实现,也没理由去造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李白的理想是“济苍生”“安社稷”,谢灵运的只是‘参权要”的权力欲望。二者不能同日而语。

总之,谢灵运性格中的傲岸与隐逸中的叛逆正契合了李白的思想性格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众多隐者和准隐者中,李白青睐的是谢灵运而还不是别人。

转帖的。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