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

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

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要求君子时刻佩玉,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从而把玉当成了道德说教的工具。战国时期和阗玉大量进入中原,琢制了大量的的佩饰。儒家为了深入宣传其学说,总结了 前代使用和阗玉的经验,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阗玉的心理,便以儒学的仁,智,义,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的观念比附和阗玉的物理性能特点上,提出了“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这类学说影响并促进了中国玉器的发展。

一,五德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五德是指:“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解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悠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二,十一德说

《礼记。聘义》,有弟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践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孔子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浮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湾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三,九德说

《管子》中曰:“夫玉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判,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