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全文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原墨迹是写在麻笺之上,之后流传到唐宋时代已经残损。南宋贾似道偶然得到其九行,后又续得最后四行,然后他将这幅作品刻于类似碧玉的佳石之上,世称“玉版十三行”。之后原石也消失,至到了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的旧址内失而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
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又流入民间。现在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人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十三行原石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白玉版本于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经典小楷作品,取法以及格调高古。据说王献之书写过很多版本。最接近真迹的是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王献之小楷洛神赋从小楷书体的发展角度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后世的书法发展。
著名的小楷灵飞经就是学得了洛神赋十三行的精髓并融入个人书风而成。洛神赋也因此影响了隋唐之后的写经体发展。大家可以在敦煌写经以及一些经典的写经作品中窥见洛神赋和灵飞经的影子。尤其是洒脱的运笔,一改钟繇以及王羲之小楷的运笔风格。属于绝对的创新写法,也是小楷的极限法则体现。总之洛神赋小楷的历史地位极其重要,喜欢写经体以及这种风格的朋友可以对洛神赋加深研究并试写,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惊喜。
结体
洛神赋十三行结体有别于王羲之小楷,属于开张性的结体。而王羲之小楷则属于含蓄性的结体。洛神赋的笔画以及笔法已经接近外拓,而王羲之小楷的笔法则属于内擫。这是二种不同的风格表现。洛神赋小楷的潇洒飘逸感明显多于王羲之小楷,而王羲之的小楷则是内守拙朴感的表现。
骨力
洛神赋十三行小楷的骨力表现感也是随着外拓笔法的表现而更加明显。懂得鉴赏书法的人应该可以明显感觉到,洛神赋的骨力感相对外露,但是却也不缺乏血肉。这种文字外在说的表现感显然是符合东晋文人的潇洒外表的。字如其人也正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的我们只能临摹其外形,而不能写尽其骨力神采是一个道理。
格调
古人学习书法都讲究取法格调要高古,王献之也是如此。王献之无论小楷书法还是其他书法都取法于其父王羲之和太傅钟繇,王献之书法还融合了篆籀和汉隶。所以其取法格调很高。这是每一个书法学习者必须要走的路。如果你喜欢唐楷,那么最好首先了解和学习古文字的结体和笔法,以实现在唐楷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写法。只临摹一家你是无法做到的。(这里的取法包括笔法,结体,形态)
神采
洛神赋在形态神采上的表现也是很精彩的。除了保留了部分拙朴形态,还对拙朴形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就是由拙朴向潇洒和妍美过渡。而且细微之处拿捏得当。妍美不过,拙朴不拙。恐怕也只有王献之能做到了吧。这方面其父是稍逊于王献之的。
雅致感
终于来到我标题所说的雅致感了。雅致感正是魏晋时期书法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由潇洒的自然书写演化而来。是一种理性的艺术表达。其实这种雅致感在王羲之小楷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王献之也是继承了这种雅致感的书风。雅致感在魏晋之后被很多书法学习者奉为“文人书风”的必备表现。
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拙朴与潇洒的形态,圆润可控的自然笔画,平和的节奏感,不同的单字表现,自然的分间布白。
所以说:从洛神赋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形态表达,又或是格调取法上,洛神赋的表现几乎是完美的,这也为后世的小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这种贡献是高于王羲之小楷的贡献度的。王献之小楷对于后来的写经和馆阁体以及书法记录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洛神赋,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