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清明节有哪些美食

清明节有哪些美食

清明节有哪些美食

一、全国性传统美食

  • 青团:是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它碧青油绿,糯韧绵软,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在嘴里清香滑糯。这一习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寒食节,当时不能生火,人们提前准备用青艾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的糕点用来充饥,青团保存3 - 5天的特性满足了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如今,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是尝鲜体验。
  • 馓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这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以米面为主料搓成细条,通过油炸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色泽黄亮,吃起来香脆,越嚼越香。起源于寒食节禁火时期,因成本低、易保存、口感酥脆而受老百姓喜爱并流传至今。
  • 鸡蛋:在清明节吃鸡蛋是传统习俗,称为吃“节蛋”,有很吉祥的寓意,意味着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家人都不会生病。“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仅供玩赏。煮熟的鸡蛋易于保存,简单搭配便可充饥,是度过寒食节的首选食物。

二、地方性传统美食

(一)苏州地区

  • 酱汁肉:相传200多年前已有应市,当初叫酒焖汁肉,用红胭脂作为着色原料,后来改用红米着色,进而改称为酱汁肉。苏州的酱汁肉肉香甜肥润,烂而不糊,油而不腻,最有名的店铺是陆稿荐熟食店。
  •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如用针挑出食,叫挑青。把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滚动声响能吓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 马兰头:又名路边菊、鸡儿肠、红梗菜、螃蜞头等,味汁性平,微寒,功能养肝血,清肝火,清热解毒,有良好的补血和明目作用。
  • 酒酿饼:传说是元朝末年开始的习俗。当时苏州的张士诚带母逃命,正逢寒食节,无处乞讨,一位老伯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饼给他们。后来张士诚造反称王,为纪念此事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名叫救娘饼。张士诚被朱元璋活捉后在押往应天府路上自尽,虽没人再敢叫救娘饼,但苏州人悄悄将其改叫酒酿饼,至今仍保留春天吃酒酿饼的习俗。

(二)陕北地区

  •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发面,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等小动物,笔墨纸砚等物品,有着各自的寓意。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三)闽东地区(畲族聚居地)

  • 乌稔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四)北方部分地区

  • 枣糕(子推饼):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也被称为“子推饼”,是北方一些地方的清明美食。

(五)泉州、厦门地区

  • 润饼菜(春饼):清明吃润饼是泉州、厦门人的喜好,“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

(六)南方地区(常见)

  • 春笋:南方最常见的做法是“腌笃鲜”,用咸肉、火腿、春笋一起煮,既是汤,又是一道菜。

(七)泰宁地区

  •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正是采摘和制作暖菇包的好时节,泰宁南北片制作和食用暖菇包存在一定差异,南片一般在清明前夕吃,更注重新鲜口味,不太讲究规矩。

(八)客家地区

  • 艾粄:客家人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说法,艾粄是清明节必备传统小食。制作时先将采摘的鲜嫩艾草洗净煮熟,捞起沥干后剁成细泥,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和拌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