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语出《论语.宪问》。这句话究竟是对孔子的讽刺还是对孔子的称赞,各持己见,各有所说,各有道理。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着当时的社会因素和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各国诸侯征战,乱世的岁月悲苦了芸芸众生。巳是天命之年的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从政改变当时的社会混乱,以恢复周礼时代的社会稳定与和谐,无奈他的政治思想得罪了当朝的权贵。他只好隐朝退政,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建立他理想中和平无战事的大同社会,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被人认为违背现实,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那是固步自封,因循守就,历史的倒退。有人说他是千里“跑官”,自不量力,徒劳无益,白费心机。春秋战国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兴起,孔子的行为是逆历史潮流而行之,其结果当然是劳而无功,劳命伤财,前功尽弃。与之类似的评说还有许多……

孔子五十五岁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气概,被后世广为赞颂,他的此行英勇悲壮,流传千古。尽管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感到绝望,但他还是怀揣着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拯救当时的社会。他也知道任重道远,困难重重,自己很可能看不到事业成功的那一天。但是,在民族的危难之时,他为着肩负历史的史命,不低头,不屈服,始终对自己的政治使命充满着强大的自信心。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何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又是多么坚强积极的入世精神。他勇敢地走出那一步,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退路,那就是勇往前行。他坚信自己的事业符合人间正道,合乎真理。无奈当时的诸侯只想成就自己的霸业,没有哪一家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十四年的风霜雪月,人生落魄,他饱受磨难,无比凄凉。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只是他的生前没有看到成功的那一天,但他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巨大成功。他为后世的政通仁和国泰民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几百年后的西汉王朝,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重用,并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也正是这块金子的发光来得太迟,方显出他的价值更大,以致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六十八岁那一年,他确实疲惫不堪,他也确实不再指望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很明智选择了有“值价”的放弃,回归教育,开坛讲学,修订六经,把希望寄托在弟子的身上。他的那种放弃,并不是就此止步,而是另一种的彰显本色。在他之后四书五经的横空出世,犹如黑暗中的一抺光芒,一直推动着人类历史的文明和进步。

在历史的横流之中,人只是沧海一粟。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不能实现变为现实,在不可能的前提下,创造着奇迹,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正内涵和精神所在,这就是昭示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