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被称为医之始祖,是中国医书四大名著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但后被后世公认为此书最终成型时间为西汉,而非一人所作。它奠定了人体生理和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认识,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二、《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 - 205年。原著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三、《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四、《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不过在有些说法中,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其中《温病条辨》是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根据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一共有6卷,该书内容全面系统,理法方药齐备,切合临床实用,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后世将此书视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为中医必读之书。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名著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为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医书四大名著之首,被称为医之始祖,它奠定了人体生理和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认识,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此为名,后被后世公认为此书最终成型时间为西汉,而非一人所作。 2.伤寒论 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 现今遗存10卷22篇。 是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 论证。 立方、用药规律都以条文的形式进行了一个十分全面的阐述。 论析清晰明了,能够有机的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3.金匮要略 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猝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4.温病条辨 此本书是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 根据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一共有6卷。 该书内容全面系统,理法方药齐备,切合临床实用,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后世将此书视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作为中医必读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那四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3,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 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中医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变迁的现象。 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医四大经典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中国名医名著名方-淘宝热卖排行,品质好货,快速到家!购物-买东西逛淘宝,榜单好物随心入!购物-淘宝热卖,大牌集结,好物多多!划算又省心,品质好货,尽在淘宝,淘你满意!中国名医名著名方,上淘宝购物,超多优惠,帮您做出更好更靠谱的选择。

中国传统医学有哪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待疾病的主张是什么?

中国传统医学有哪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待疾病的主张是什么?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分享 央视大型记录片《黄帝内经》60集,太珍贵了!【现在可以免费观看】《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5战国-《黄帝内经》5战国-《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健康中国,星光大道】黄帝内经经典推荐!【健康中国,星光大道】黄帝内经经典推荐!《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收藏起来《黄帝内经》48句精华《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有无妇科病,看臀部就可以看出!有无妇科病,看臀部就可以看出!商务合作QQ:1021882139《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中国影响最大...《黄帝内经》在我国医学地位十分重要,怎样才能简单的读懂它?《黄帝内经》在我国医学地位十分重要,怎样才能简单的读懂它?《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在理论...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哪几部?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哪几部?中医人必修课程之《黄帝内经》80全集收藏版中医人必修课程之《黄帝内经》80全集收藏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中国最全的老家规,这就是教养(值得中国人收藏)昨日,北京最大的公司终于诞生了...简直就是富可敌国!!!印象黑龙滩(海量图文,带您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领略黑龙滩旖旎的自然风光)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中医

2、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4、扁鹊:医祖+四诊法。 5、华佗:外科鼻祖+麻沸散+五禽戏。 6、孙思邈:药王+《千金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7、李时珍:药圣+《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 8、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一、医学著作。 1、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重要人物。 1、扁鹊:(1)春秋战国时期名医,被尊为\"医祖\"。 (2)扁鹊创立了\"四诊法\"(望、闻、问、切),因此被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 (望闻问切中\"切\",号的脉是桡动脉)(3)代表作:《难经》(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内经》。 2、华佗:(1)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 (2)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3)华佗编制了模仿虎、鹿、熊、猿、鸟的的健身操--\"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3、孙思邈:(1)唐代医药学家,其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孙思邈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3)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4、李时珍:(1)明代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 (2)李时珍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5、张仲景:(1)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2)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考点试题1.(单选题)如果在华佗去世后不久,曹操还想寻找一位名医为自己治病,他可以找下列的哪一位()A.扁鹊B.孙思邈C.李时珍D.张仲景答案解析】2.(单选题)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医学。 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医的\"四诊法\"是扁鹊总结得出的B.\"五禽戏\"是华佗模仿狮、鹿、熊、猿、鹤5种动物所创的中国传统健身方法C.\"医圣\"是指东汉末年的张仲景D.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答案解析】3.(单选题)著有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伤寒杂病论》的医学家是()。 A.扁鹊B.张仲景C.华佗D.孙思邈答案解析】4.(单选题)近年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中医热、养生热。 以下关于中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个部分B.针灸的\"灸\"并不是指针刺进人体,而是用艾绒熏灼人体表皮的部位C.《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扁鹊D.麻沸散的发明者是华佗答案解析】5.(单选题)下列连线正确的是()。 A.张仲景--《本草纲目》B.孙思邈--《千金方》C.扁鹊--《伤寒杂病论》D.华佗--《神农本草经》答案解析】7.(单选题)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著名医学家是()。 A.扁鹊C.华佗D.李时珍答案解析】8.(单选题)中医与京剧、国画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以下有关中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汉华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B.唐代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D.《皇帝内经》、《难经》、《伤害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答案解析】9.(单选题)\"该书所载方剂被公认为\"经方\",其方多配伍严谨,药专效宏。 被称为方书之祖\",该材料所说的书籍,作者是()。 A.扁鹊C.孙思邈答案解析】10.(单选题)下列中国古代医药学名人出现最晚的是()。 A.华佗B.扁鹊C.张仲景答案解析】11.(判断题)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人尊为\"药王\",著有《伤寒杂病论》。 答案解析】13.(单选题)中医四大经典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不包括()。 答案解析】16.(单选题)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对后世的医学导引具有深远影响。 ()答案解析】23.(单选题)中国历史上被誉为\"药王\"的是()。

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那四著作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 在中......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哪四部?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展开全文《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冠以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伤寒杂病论》是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0条评论 客服工作时间9:00-18:00,晚上非工作时间,请在微信或QQ留言,第二天客服上班后会立即联系您。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公认的是:《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也去答题《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公认的是:《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超3w专业律师,24H在线服务,平均3分钟回复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0/200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数千年来被学医者奉为圭臬而研习。成书年代约为春秋战国时期。此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集众多医家之医学观点之大成,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内容涉及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五运六气、整体观念、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方药、针灸、疾病、预防、养生、护理等。除了上述医学知识外,该书还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它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千年来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医家无不重视此书,还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2011年5月,《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杂病论》自序)。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宗族中张伯祖做老师,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大部分。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 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我国医学上,医生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比如头疼、、伯冷、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 通过对证的仔细辨别,就可以讨论治疗,然后处方用药。 这样的全过程,叫做辨证论治。 所以在他著作的自序中写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末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来众方……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傈,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痛夫,举世,莫能觉悟,不借其命,若是轻生。 张仲景如此大声疾呼,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确的观点写成《伤寒杂病论》,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 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 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 《伤寒杂病论》简史 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伤寒杂病论 现了。 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 (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

《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间,大约公元206年前后,作者张仲景。 后世分为二,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中的《伤寒论》主要论述了外感疾病的诊疗方法,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书中建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临床各科具有的普遍指导价值。 而《金匮要略》同样采用了条文记述形式,以及病脉证治的辨治思想,先论疾病和脉证,后论治法和方药,最后列出煎服方法,对40多种疾病的诊治进行了阐述。 《伤寒杂病论》将辨证、治法、经方三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成为了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治疗学著作。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创造了很多剂型。 其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

两人高的白色雕像,被两棵高大浓密的塔松左环右抱,胸前手握一卷打开的书,那应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手里还有一枝植物,那是药草。 汉时长沙大疫,治法杂出,太守张仲景作《伤寒论》《金匮方》行世,全活无数。这是《长沙府志》的记载。 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湖北南阳市)人,年轻时饱读经书,后迷上医术,师从同郡名医张伯祖,后遍拜名师,精通经方。 汉灵帝时被举孝廉。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任期内病疫流行。 张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在医学临床与理论上都为上手。 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病机辨证的诊疗方法,开创了后世制剂学发展的先河。 他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被推为众方之祖,成为中医经典。 后人多次编纂这本医著,并把杂病部分析出,改名《金匮要略》。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医药的发展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多服膺其书,笺疏、阐述著作者多达数十种,其中对《伤寒杂病论》的注疏,近代吴考磐的百家注收录有420多种。 祠宇香火很旺 长沙自明末以来都建有张仲景祠。 《长沙府志》载:乾隆八年张公祠建在城中贤良祠之西;嘉庆二年因祠宇倾圮而重修,并委僧人看守。 民国时张公祠旧址办过育英小学,原祠焚毁于文夕大火。 让人纳闷的是,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的记载,除长沙地方志外,其他正史里少有记载。 最早的记载出自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后汉书·刘表传》说: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叛变,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 另一种说法,张太守最后并非病死任上。 他困守围城数年,后主动退官隐居岭南一带,潜心著述,行医民间。 张仲景去世后,直到公元285年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他的后人才将其遗骨迁回家乡南阳。 泽被后世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末年还没发明印刷术,因此他在长沙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只能靠传抄,流传不广,且传抄过程错讹不少,加之一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与兵火战乱,著作散失不全。 直至清末,张仲景之原本《伤寒论》忽然浮现于世,据说长沙一位叫蔡三的医生寓所与一古庙毗邻,他打理古庙时,见庙中有旧砖和一张几案,认出是古物,就用新几案与之调换。 回家细致打量,发现旧砖竟是一石头匣子,打开后现出15册书,是张仲景的《伤寒论》15卷。 隋唐间大医学家、 药王 孙思邈晚年才得见《伤寒论》,编入其《千金翼方》的九、十卷,他大肆点赞张仲景 特有神功 ,并说 未有不验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太医令伤寒徐大椿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南北朝名医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陶弘景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翰林院《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这两本书与、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内容介绍《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所撰《伤寒杂病论》16卷,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将其中有关伤寒证治等原文重予编纂,治平二年(1065)复经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加以校订,成为当时《伤寒杂病论》之通行本。 其内容大致包括辨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以及、辨脉法、伤寒例(此三篇多数学者认为系王叔和编写,非仲景手撰)、辨痉湿暍、辨霍乱病、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等;还介绍了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及其禁忌。 全书以辨六经病脉证和治疗为主体内容。 作为临床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记述了113方(其中单有六名,故实缺一方)。 内容以为纲,为法。 其代表性的治疗方剂则有、、白虎汤、、、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乌梅丸等方,并列述了各方的方药组成、用法及主治病证。 张仲景北宋平脉法禹余粮丸六经辨证方剂辨证桂枝汤麻黄汤承气汤柴胡汤从《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可知,作者张仲景因其宗族中大半死于伤寒,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诊断上融会了(望、闻、问、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对伤寒各证型、各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用药规律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析。 《伤寒杂病论》运用精细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并据较规范化的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辨证论治。 这一先进的诊疗思想,成为后学者在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诊治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医疗体系。 四诊八纲在治法上,此书以内服方法为主。 从方药治疗的药性分析,已概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或单用、或数法结合应用、或分阶段论治,方治灵活而法度谨严。 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精于选药、讲究、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为众方之祖。 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验证,为中医方剂治疗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方剂配伍影响《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在西医是不可想像的,因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纪的解剖学著作可以作为今天的教科书,现在西医的治疗也不可能到几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据。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药物灌肠和治疗方法。 人工呼吸胆道蛔虫《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书中所列药方,大都配伍精当,有不少已经现代科学证实,后世医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疗效。 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据统计,截至2002年,光是为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就近2000种。 《伤寒杂病论》不仅成为中国历代医家必读之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 特别在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药制药工厂中,伤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黄帝内经》目录简介

《黄帝内经》目录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中医理论书籍,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阐述了中国人对人体生命观和对自然宇宙的看法;树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养生的两个要点:保养和补养,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理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易经八卦,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九宫,十二宫等等,全部囊括在内.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简介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人体内各组成部分统一、联系与协调的关系。 藏象经络 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病因病机 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诊法治则 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对话的方式,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来阐述保健思想。 后来,人们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 同时,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人们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 这再一次证明了《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深远影响。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医学家、养生家来学习研究《黄帝内经》,而且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灵感、受到不同的启发,很多名医大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李时珍等,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帮助下,创立了各自的医学健康体系。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运用中医养生,使其成为我们健康长寿的保障,就必须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入手。 然而,《黄帝内经》作为几千年前的一部医学作品,文字古奥,很难理解不说,我们现代的生活背景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把《黄帝内经》应用到现代社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福音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本站内容参考历代权威版本,结合现代生活习性,精选《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增强生命活力及防病益健康的内容,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译文明白严谨,并对重点、难点进行了细致翔实的图解,一目了然,非常便于理解记忆;深入浅出的图解说明附以300余幅精心绘制的插图,真正能够做到无障碍阅读,兼具趣味性和美观性,让人闲暇浏览便能轻松得其要旨,仔细研读更能体会到中华医学之精深。

【中医经典读物】第九十九期:《伤寒论》下法辩证②

【中医经典读物】第九十九期:《伤寒论》下法辩证② 《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中医专论)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中医专论) (《益生文化》2011年第三期专家专稿,请关注本刊,本刊信息、内容、主旨见置顶文章) 张仲景,名机。 东汉时期南郡涅阳人(即河南南阳邓县),约于公元150—219年在世。 《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前后),三国鼎立,割据纷争,战争频起,灾疫连年,以致民不聊生,贫病交加。 《伤寒论·自序》中就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由此可知张仲景少年时即有才名,学习勤奋,钻研刻苦,又得名师指引,且当时疫病频繁,具备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加上举孝廉做官,亦为博采众方、信息的占有具备了有益的条件。 最终写成《伤寒杂病论》,指导、影响了后世中医的发展,成为极有成就的医学大家,后世尊为医圣。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广泛谈论外感病和内伤杂病,从及外感如何传变为内伤杂病,它们之间的各种复杂表现、病机、法则、遣方用药等关系的书,由此总结出了有效的证治规律,使学习者有章法可循,成竹在胸,执简驭繁,有效地指导着历代的中国临床。 故此书被誉为启万世之法承的经典。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物在《神农本草经》里面都曾论述,而《伤寒杂病论》中的汤方亦多取于伊尹的《汤液经法》。 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 伊尹是商朝的宰相,《吕氏春秋·当染》曾有汤染于伊尹之说。 中国最早的目录《汉书·艺文志》记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未著作者姓名,可见汉代之前确有此书。 南北朝梁·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中说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为方三百六十首。 ……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咸师式此《汤液经法》。 悯民疾苦,造福含灵。 此书支持了伊尹撰《汤液经法》的传说,并记载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师承《汤液经法》的事实,其认识和皇甫谧完全一致。 考察《辅行决》所载之方,与《伤寒论》《金匮要略》相比较,二者有惊人的相似,很多汤方和条文原文一模一样,只是名称和排列不同。 而且《辅行决》中还说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之为识耳。 例如:小阳旦汤即桂枝汤;小青龙汤即麻黄汤;小朱雀汤即黄连阿胶汤等等。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名医华佗,东汉末年沛国谯(即安徽亳州)人,名尃,字元化,早年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尤以医学擅长。 华佗外科著名于世,创制中药麻醉剂麻沸散,能施外科剖腹手术。 其实在伤寒学方面,华佗也是很有名的。 可以说,在魏晋六朝时,华佗在伤寒学方面的名气居张仲景之先,至隋及初唐时,两者名气大致旗鼓相当,并驾齐驱,到了唐代中期(8世纪)之后,华佗的伤寒地位日益下降,而张仲景的伤寒地位却日渐提高,最终仲景的伤寒学牢固地建立了唯一正统的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张仲景又为什么这样倍受尊崇呢?一切都还得从《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价值来谈。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约公元200----219年之间,由于兵火战乱的洗劫,此书成书后不久就遭散失了,零散不全。 后来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在馆阁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缺简册,凑不成一部书了,便将原书伤寒部分,仍按六经分类,整理成册,取名《伤寒论》。 原书中温病、湿温、热病等属于外感六经传变的部分已丢失不可寻,剩余杂病部分,按脏腑和疾病归类,另整理成册,取名《金匮要略方论》。 这里需要提出:伤寒病不同于现代我们所见的伤寒杆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伤寒,两者不是一回事。 这是首先必须知道的。 伤寒一词源于《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之说。 凡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引起的疾病,在其发病的初期都有一段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恶寒表现期,随后就发展成为发烧及体征出现。 显然,这种结论是以偏概全的。 热病者由六淫引起,寒邪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扁鹊在《难经》中五十八难就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这里便引出了伤寒有广义、狭义的区别。 《千金方》引《小品方》云伤寒,雅士之词。 云‘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 伤寒是上层社会及知识分子对外感热病的习惯性称呼,民间百姓则称之为天行、瘟疫、时行等。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就说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在大瘟疫流行之际,谁人能幸免呢?《伤寒杂病论》的价值首先在它的临床实用性。 既是为瘟疫、天行证治而设,它就应该是广泛治疗这些病的。

《黄帝内经》简介

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正文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1讲《黄帝内经》简介第1课《黄帝内经》简介各位同学,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内经》课,先自我介绍一下。 有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这门...《黄帝内经》简介今天,开始阅读《黄帝内经》一书。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黄帝内经》与中华世俗文化仰望华天,双手托起一颗赤子丹心,读先贤经典,与中华先贤进行心灵对话。 《黄帝内经》、《易经》、《道...昨天在简书里看了一篇文,论及中西医之争,这也是夲人关心的话题。 我亦非专业,可是说到黄帝内经,写作者恐怕咸有不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梦幻西游中有同名道具。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医经著作。 简称《内经》。 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 是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医学著作。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九卷。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 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我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其中以《素问》、《九卷》两个传本系统最具代表性。 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 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 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 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 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 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书传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了《针经》、《九墟》、《九灵》和《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 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 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 《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 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 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 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 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 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昆《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以及唐宗海《中医汇通医经精义》等。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

1、《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2、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经典巨著,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渊:深水,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以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百度百科:黄老道家,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 目前,除老庄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当时的诸子百家之龙头,道家正统一派,在战国秦汉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因推崇黄帝和老子而得名,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采百家之长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 我国古代常称它为黄老术,今天学术界常称它为道法家;而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Taoism)黄老道家尚阳与老庄尚阴相对,代表作有《道德经》、《黄老帛书》、《吕氏春秋》等。 折叠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来讲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 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折叠成书时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宋代的林亿、高保衡等。 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司马光、朱熹,明代的桑悦、方以智、方孝儒,清代魏荔彤等。 其主要理由: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 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其一,《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 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在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 只有在西汉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才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黄帝内经》在书名和思想内容上与黄老学派的密切联系,也为只有在西汉黄老学派鼎盛时期才能成书提供了佐证;。 其三,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述了西汉初年名医淳于意在接受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的十种医书中,竟没有《黄帝内经》,这也足以说明《黄帝内经》不可能成书于西汉之前。 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人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为战国时期较为可信。 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黄帝内经》简介 - 道客巴巴

《黄帝内经》简介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 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宏大基础。 《黄帝内经》,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世纪左右。 它并非出自某人之手,而是医家共同编写的成果。 全书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包括《素问》和《针经》各九卷。 唐以后,《针经》改称《灵枢》,其内容是以黄帝和岐伯相互问答的形式记载的。 现存本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 道法自然,享受天年——《黄帝内经选解》简介 《黄帝内经》简介 内容提示:《黄帝内经》简介中医学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重视和兴趣。 中医从人的整体着眼,辨证施治,常常能够治愈被西医宣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着作。 《黄帝内经》,成书约在秦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左右。 现存本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 《内经》汇集了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阐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三百一十种病症和汤液、针灸、接摩等治疗方法,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内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是阴阳说和藏府经络说。 阴阳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内经》提出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中医生理和病理、临床和治疗的总纲。 它强调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内经》提倡早期治疗,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 这些医疗原则在今天仍在施行着。 藏府经络说是关于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 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肾;(2)六府,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内经》认为心主身之血脉,气血总流于肺,血依赖气而运行,气血病变互有影响。 《内经》对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作了较为正确的论述。 它比公元2世纪罗马医学的血液如潮汐的说法,要先进得多。 阅读了该文档的用户还阅读了这些文档

《实战伤寒论》--架起古典与现代的桥梁

《实战伤寒论》--架起古典与现代的桥梁 在中医的浩瀚典籍中,《伤寒论》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然而,对于现代人而言,如何将这些古典智慧融入现代医疗体系,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 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神农本草经》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药物理论,由此奠定了药物学的理论构架。 此部分内容主要见于序录部分,相当于全书总论,虽然文字并不长,只有十三条,但已经涵盖了药物学的各个方面。 以药物配伍为例,《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所谓君臣佐使,本为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 在组方时,应该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药、臣药,还要有起协助作用的佐使之药。 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则来处理。 在药物配伍中,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用在一个方剂中,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药物共同使用能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两药相遇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有的药可以制约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如果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 《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则。 《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收录的各种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进行了简要的记载与描述,这无疑是早期临床药学宝贵经验的总结。 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都证明《神农本草经》中对于所载药物的功效认识大部分是正确的,其中许多药物至今仍然在临床广泛应用,比如人参补益、黄连止痢、麻黄定喘、常山截疟、大黄泻下等。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乃至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药252种,药67种,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本经植物动物矿物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 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俨然《》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本经》依循《》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 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内经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 本经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 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 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 常见的辑本有:。 1、卢复辑《神农本经》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万历30-44年)。 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经》原文编辑而成。 2、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 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 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书分序录、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 药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纲目》卷二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的。 经文均依《证类本草》。 唐、宋类书所引有出于《证类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辑人。 4、森立之(日本人)辑《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嘉永7年,清咸丰4年)。 依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辑而成。 别作考异,附之于后。 6.伊辑《神农本经》一册,未分卷(公元1892年,清光绪18年)。 是根据《本草纲目》等辑成。 上述六种辑本,以孙、顾的辑本流行较广。 这些辑本经重辑者的研究考证,基本上已接近原来的面目。 4、清孙星衍(渊如)、孙冯翼(凤卿)合辑《神农本草经》3卷(1799年),每药增补生长内容,又辑入《吴氏本草》、《名医别录》及若干药物考证资料,考证精详。 6、清(广庵)自称得《嘉本草》宋本,据此辑《神农本草经》3卷(1885年)。 然或谓汪氏所辑,并非依据宋本《本经》。 8、刘复取王氏辑本,兼参孙星衍、顾观光所辑,刊《神农本草》(1942年)。 9、清姜国伊(尹人)辑《神农本经》(1862~1892年),排列及佚文悉遵《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介 (相由心生,相由心灭!) 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至剂之得,犹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 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 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 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 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 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 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对成于战国以后的少数篇章须做如下说明:《素问》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而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 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颁布四分历之后。 《灵枢》中也有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0年)颁布太初历之后。 《素问》中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 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篇当系唐宋间之伪作。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仅依惯例而仍其旧亦无不可。 三、《素问》、《灵枢》的书名和传本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 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迄今1700多年,《素问》之名未曾改变。 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 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隋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伤寒杂病论》的– 手机爱问

张仲景一生的著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综称为《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撰成于东汉末年,然而其具体之年份却难于考证。 今多据其自传推断,其著述应始于建安10年(205年)之后,终于建安15年(210年);另有观点认为,“建安纪年”为建安12年,则著书应是在建安20年以后。 尚有人认为建安乃建宁之误,则著述应始于建宁10年(178年)之后。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凡是有名的中医,女儿一感冒,就请他们处方。 女儿成了中医流派的试金石。 看了两年,我知道中医至少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西化的中医,按照西医病名、化验单来看病,药也没有什么汤头,堆彻起来的中药没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疗常常无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时方中医:这些中医常常是师带徒或是家传中医,开药有汤头,有时也用经方做基础方打底。 但时方中医的问题是,慢性病不能停药,停药后必复发。 其次是对大病、重病特别是肿瘤,手段有限,连让病情稳定都非常困难,所以时方中医的观...全部。 学中医第一步――认识中医:我在中医门诊工作,故有便利条件看各类中医的处方,而知什么样的中医效率最高。 治疗效果还不错,老病人挺多。 治疗感冒无法一剂药解决问题三是经方中医:这类中医是真正的中医,他们按照六经辩证来分析患者病情,辩证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药,就可以感觉到中药的神奇疗效;治疗哪怕是可怕的肿瘤,如果辩证准,病情一样一下子就被控制。 治疗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剂药或两剂药搞定。 这类中医已经非常稀缺,如果美国倪海厦老师、北京的武国忠医师、陈明老师,南京的黄煌老师等。 有了对中医的感性认识,便可确立学习中医的方向,学习经方中医,用六经辩证。 学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在中医门诊看了两年,我开始自学经方中医,首先学习的是《伤寒论》。 学习的第一本书是刘渡舟老先生编写的《伤寒十四讲》,其次是到中医药大学听陈明老师讲《伤寒论》。 我在学习伤寒论不到十天时,即用桂枝汤原方一剂治愈邻居自汗不止的小伙子;一周后我用柴胡桂枝汤两剂治愈了邻居需要动手术的胆结石患者,这对我真是太震撼了!为什么说学习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这两个病例让我坚信经方原方不加减就可以治愈现代的疾病!这口奶太重要了,因为现在的经方中医,在教学生时,都在告诉学生如何加减,有了这口奶,我就不会被误导。 现在的经方中医都在实践经方的合方、经方合时方、经方加减时,我却更尊重经方之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中实践经方原方治病的疗效。 虽然有经方家认为,我是运气好,能碰上符合经方原方的病例,但我坚信经方原方有更好的疗效,因为我已经实践了100多例患者的治疗,其效如神!学习中医的第一步――精研四大经典:学习中医第一步,我特别认同倪海厦老师的观点,先学中医之本源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我为了更好地给自己和家人治病,是先学习伤寒论,然后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实践经方。 有了实践,才会更坚信伤寒论中的条文是真理。 学习的技巧是,一看伤寒论的教科书,二看伤寒论的教学光盘,网上有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的课件,如果经济宽裕,可以托国外的朋友购买美国倪海厦老师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五大课件,倪老师的课件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认为是学习中医非常好的课件。 因为古人组方的原则早已失传,我们妄臆古人组方的原则,组出的方鲜能精准。 师傅告诉我,以前的儒医,即是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本不学医,但家人或邻居有疾,就到医书中选方,并不自己组方,治疗效果亦非常好。 仲景先师的经方有200多个,桂林古本伤寒论中经方更是有380多个,我们学习经方首先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经典方剂,自己、家人生病用经方疗疾,积累经验。 患者病情复杂时,可以让患者用2-3个经方,为避免药物的相互干扰,可以让患者不同时间服用不同的经方。 我确信中医初学者,学习如何使用经方原方,比学习如何自己组方或经方如何和时方或经方如何和经方的效率更高,疗效更好更稳定。 学习中医的主攻方向――学习专病的治疗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学习中医也一样,要有基本功,四大经典学的好,也要有专长,主攻专病的临床研究。

茶友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