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的历史典故
这则故事出自《韩诗外传》,首先上原文:
桓公谓管仲曰:“寡人独为仲父言,而国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若国中有圣人乎!今东郭牙安在?”桓公顾曰:“在此。”
管仲曰:“子有言乎?”东郭牙曰:“然。”
管仲曰:“子何以知之?”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谓三色?”曰:“欢忻爱说,钟鼓之色也;愁悴哀忧,衰绖之色也;猛厉充实,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对曰:“君东南面而指,口张而不掩,舌举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
桓公曰:“善。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东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于人也,未尝求知而后能知也,观容貌,察气志,定取舍,而人情毕矣。”
2、白话翻译
这段原文整体上还算比较通俗,我给大家用白话串讲一下吧。
话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齐桓公单独与管仲密谋讨伐莒国,但不久此事在国都中却变得人尽皆知。
桓公很生气,召见管仲质问道:“寡人只和您一个人讨论过此事,但现在整个国都中的人全都知道了,您说说是怎么回事呢?”管仲回答说:“我猜测好象是国都中出了高人了,现在东郭牙在哪儿?”桓公回头一看:“他就在这儿。”
管仲于是对东郭牙说:“先生一定有话要解释吧?”东郭牙答:“Of course.”
管仲说:“您是怎么知道的?”东郭牙说:“臣听说君子有‘三色’,我是因此知道的。”
管仲问:“什么是‘三色’呢?”东郭牙说:“欢欣爱悦,是欣赏礼乐时的面色;哀伤憔悴,是身临丧礼时的面色;气势充盈,是面对战争时的面色。我是因此而知道的。”
管仲又问:“为何知道是莒国呢?”东郭牙回答说:“国君指向东南方,口型张开不闭,舌头上举,因此我得以知道是莒国。”(注:春秋年代齐国一带“莒”字读ga音,是开口音。)
齐桓公听完两人的对话,称赞道:“说的好呀,《诗经》中说‘他人的心思,我可以揣摩到’,说的就是东郭先生吧。”
东郭牙说:“眼睛,是心灵的外在表象;语言,往往指向行为。智者想要了解一个人,不一定非要全部了解清楚了才能做到,通过细观其容貌,细察其精神、志向,尤其了解其选择时的取与舍,这样一个人真实想法就会毕显无疑了。